让欠发达地区分享更多发展红利,推动更加普惠、包容、均衡的全球化,这不仅是各国对全球治理的普遍期待,也是中国在全球推广减贫经验的实践成果。
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推广菌草园,到让印尼村长们到中国参访学习,再到加强多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基于自身减贫经验与方案不断开拓通往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为驱动亚太地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点草成金”助力扶贫
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源自中国的“幸福草”生动演绎着“点草成金”的扶贫故事。
菌草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福建省。菌草工程技术专家林占熺发明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改变了菌类种植模式,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法宝”。
200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到访福建,首次了解到菌草技术。随后,林占熺带领团队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为期半年的技术重演示范试验。当时,东高地省仍是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口粮都无法自给自足,人们热切渴望摆脱饥饿、贫困,一场技术传授会竟来了约6000人。一些人甚至步行三天三夜才赶到现场,就想亲眼见证如何让漫山遍野生长的野草变出解决温饱的食物。
20余年来,中方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推广菌草技术。前后共计53批次、164人次的专家组扎根巴新,成功应用菌草旱稻技术结束了东高地省没有蘑菇与大米产出的历史,并实现了巨菌草年产量853吨/公顷,旱稻测产产量11.3吨/公顷,旱稻宿根栽培、种植一次连续收割13次等三项国际领先数据。
目前,菌草技术在巴新已应用于食药用菌栽培、畜牧养殖、矿山生态修复、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培育了一批种养殖大户、生产企业和商业团体,菌草业正成为当地重要新兴产业。当地民众把菌草称作“中国草”,甚至给孩子取名“菌草”,以感谢中国的技术援助。
9月29日,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项目永久性示范基地在东高地省首府戈罗卡市正式落成。基地具备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生产加工示范等功能,投入运营后将提升巴新菌草旱稻技术的应用推广水平。中方还将为当地培养一批本土技术骨干,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与巴新减贫合作的又一里程碑,也是中国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生动写照。
“赋能于人”引领发展
不仅分享技术,中国减贫合作更着力于“赋能于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印度尼西亚“村长班”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自2019年正式启动“村长班”以来,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与印尼农村、落后地区发展部合作,每年选派20至30名印尼村长到中国参访学习。截至2024年,“村长班”已举办4期,逾百名印尼村长踏上中国土地,学习中国新农村建设经验。
东爪哇省布尔沃索诺村村长亨德里克2023年参加“村长班”赴华学习交流,被浙江杭州东梓关村水系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所折服,回乡后立即发动村民清理改造村后的溪流,并取名“清凉溪”,使之成为周边村民休闲娱乐的福地。他还借鉴中国经验,按养殖、种植、轻工等行业划分建立村民小组,协助村民增收,大大提升村民幸福感。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治理也很好。虽然两国国情不同,但我们从能做的地方开始做起,就能一步步前进。”亨德里克说,“我还要鼓励其他人一起参与建设家园的事业,这是我‘中国行’的最大收获。”
印尼拥有超2.8亿人口、8万余个村庄,村长的视野与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成效。通过与印尼合作开展针对村官的培训项目,中方将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结合印尼国情进行分享交流。“村长班”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与技术,更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理念和治理经验。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惠及农村
中国对亚太伙伴的支持,更体现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互联互通的大格局中,通过资金、技术、市场等方式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其效益惠及广袤农村。
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方参与或支持的道路、港口、电网等基建项目,逐步降低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的物流成本,打通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村融入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创造条件。
在贸易领域,中国积极增加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进口农产品,通过多边和双边自贸协定全面实施降低关税等贸易便利化措施,让特色优质农产品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带动当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在越南多乐省,果农范文尊管理着两个榴莲果园,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自2022年越南鲜榴莲获准输华后,这两个果园每年都有数十吨榴莲销往中国,带来了可观收入。
实践表明,中国减贫经验的精髓在于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探索出“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地方特色与民众意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瓶颈,通过产业开发夯实增收根基。在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的推动下,一幅由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共同绘就的农村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为构建共同繁荣的亚太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