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有18个地区调整新一轮的最低工资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9日上午举行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披露这一信息。
本月17日,人社部官方网站发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5年10月1日)。数据显示,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均超过了2000元,其中上海以2740元的标准居全国首位。
多地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对比去年10月的数据,内蒙古、贵州、安徽、福建、重庆、四川、青海、广西等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的涨幅达到了10%以上,其中内蒙古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目前为2270元,涨幅达14.65%。

图源:人社部官方网站
年底前,预计还有更多省份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例如,江苏的新一轮调整预计将从2025年12月1日起执行,该省于9月发布的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显示,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由2000元调整到2240元,二类区域由1870元调整到2090元,三类区域由1740元调整到1950元。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根据《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最低工资规定》还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表现出来的就是,有些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不同的“档”。
今年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完成人社部“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三年至少调整一次”的要求,也与今年国家政策层面多个“涨工资”的规划有关。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外公开,其中明确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