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操子怡)放眼低空经济行业,相较于去年融资新闻密集官宣的态势,今年各家企业的融资节奏有所放缓,重心正从融资转向产品研发与落地。不过,成立于2021年的零重力飞机工业却是个例外——公司在近两个月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7亿元。
近期,零重力联合创始人石红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密集的融资体现资本市场对零重力技术实力、商业化潜力的高度认可,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形成了差异化且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阶段公司聚焦规模化交付与适航取证攻坚,当前A轮融资已收官,Pre-B轮融资筹备启动,目前已有多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正在稳步推进中。
多产品同步推进
10月14日,“零重力飞机工业”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近3亿元,由四川制造业协同发展基金与方广资本注资,浩观资本担任财务顾问。至此,公司在两个月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7亿元。
在此之前,零重力已获得多类资本加持:既有蓝驰创投、启赋资本等市场化投资机构,也有祥源文旅、洛阳文旅、海南祥聚、诸暨经开创融、富处资本、安徽广投等地方文旅及产业投资机构,同时还包括中信建投资本等券商资本。
石红表示,航空器整机项目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差异明显,以正常类载人型号为例,从设计验证到适航取证,再到量产交付,整个过程需耗时数年甚至十几年,投入资金少则五六亿元,多则十几亿元乃至更多。其中,适航取证阶段的资金需求最大,占比至少五成以上。
与一些厂商的单一路线不同,零重力是少数同时布局电动固定翼(eCTOL)、多旋翼eVTOL和倾转旋翼eVTOL的企业。其中,eCTOL在技术上更加成熟,在今年就可以实现量产与批量交付,行业普遍认为在飞行培训、体验带飞以及绿色航空飞行营地等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运营。
石红说,零重力的情况与多数同行有所不同,既有一代产品开始批量交付,也有一代产品正在适航取证,还有一代产品正在试飞样机。批量交付的eCTOL产品凭借技术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运营成本方面的显著优势,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正在取证的多旋翼构型eVTOL产品进展顺利,已经取得了AEG启动等重要里程碑成果;正在试飞样机的产品是倾转旋翼构型eVTOL产品,技术难度更大,资金投入也会更大,市场想象空间也更大,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尺寸工程样机验证,着手为提交适航审定申请做好准备。
“今年是成长最快的一年”
根据创投数据服务商IT桔子统计,近十年来,国内A+轮、B+轮的投资事件占比不断上升。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A+轮事件仅占比1.21%,2024年共有407笔A+轮投资事件,占比达到7.15%。2025年上半年国内A+轮事件占比进一步提升为8.84%。
零重力也不例外——此次融资后,轮次后缀已达四个“+”。
石红表示,对初创企业来说,在产品适航取证阶段往往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造血能力,需要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储备粮”,以便始终保持充沛的体能跑完整场马拉松;对投资机构来说,一次性投入太大风险明显偏高,多家机构分批进入可以共担风险。因此,“+”号融资其实也是投资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能够完成多个‘+’号融资的企业,一定是在适航取证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成果,成长性得到了投资机构普遍认可。此外有没有订单,有多少订单,同样会影响投资决策。”石红说。
据万得旗下来觅数据发布的《低空经济2025年上半年投融市场报告》,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赛道融资案例合计52起,同比增长48.6%,融资金额合计17.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1亿元。从二级市场来看,今年低空经济指数涨幅,只有人形机器人指数的1/2左右。
石红表示,过去一年以来,eVTOL赛道进入了相对一年前的“冷静期”。投资人仍然坚定看好,只是在标的选择上更加理性,决策更加慎重。“eVTOL赛道上的比赛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只有那些始终处于第一梯队的选手,才有实力率先冲过终点线。”
在他看来,有变化但非“降温”,市场情绪从初期的狂热转向审慎乐观,进入更务实的阶段。“我们的看法是要有战略定力,不要只看一时或者偶然的节奏调整,要看政策和市场的大势。同时,冷暖自知,不同企业实际体感不同。今年是我们公司成立四年半以来成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我们会坚定按照最适合自己的节奏、适时按照既定战略调整节奏跑完整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