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苦”一点没吃到,储能的“恩”还能报。
“光储一哥”阳光电源(300274.SZ)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千亿市值的跃迁,从9月初首次触及3000亿元市值到10月底摸高4000亿元。10月29日,公司股价在盘中短暂触及市值4000亿元大关后,全天报收191.49元/股,总市值3970亿元,股价与成交额均创历史新高。
10月28日,阳光电源披露第三季度财报是光伏板块底部周期里的一场逆周期成长演绎。
事实上,今年以来,阳光电源股价涨幅超过165%,在新能源板块中稳居涨幅榜的第一梯队。
存货减值风险仍在
光伏价格战的阴影还在延续,但依旧有阳光照向大地。
2025年前三季度,阳光电源的成绩单“量价齐升”,营收664.02亿元,同比增长32.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8.81亿元,同比大增56.34%。其中,第三季度营收228.69亿元,同比增长20.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47亿元,同比增长57.04%。这是阳光电源上市以来取得的单季度净利润峰值,盈利能力再上台阶。
盈利之外,经营质量亦有所优化。
其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前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9.14亿元同比增长超十倍;应收账款余额271.8亿元,较年初减少4.6亿元;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31.38%,均反映现金流回笼能力显著增强,为后续产能扩张与研发投入提供坚实支撑。
公司表示,主要得益于公司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催收预警及优化合同条款,回款效率提升,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加快;同时,海外业务回款效率高,且收入占比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应收账款改善。随着应收账款余额的减少,信用减值同比减少接近1亿元。
与此同时,由于利润积累与资本公积提升,公司未分配利润增至360.60亿元,同比增长27.21%,为未来分红与战略投资奠定基础。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持续攀升,表明公司资本运用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但是,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合计计提信用减值与资产减值准备共12.80亿元,显著影响当期利润。
具体来看,公司资产减值准备9.57亿元,包括8.12亿元的存货跌价损失占资产减值总额的84.8%,以及1.21亿元的合同资产减值。此外,信用减值主要来自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合计达3.23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坏账损失1.48亿元、其他应收款坏账损失1.71亿元。
海外重心或转移
在主营业务板块,阳光电源的增长重心已向储能倾斜,储能业务增速远超光伏逆变器。
财报显示,光伏逆变器业务2025年前三季度持续保持增长,收入同比增长约6%,各市场的盈利能力保持稳定,相比去年同期毛利率有所提升。国内发货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8%下降到今年的40%,市场结构的变化带来毛利率的提升。
得益于逆变器的错位竞争,阳光电源不仅避开光伏主产业链调整周期的直接冲击,海外红利更是接住了其增长接力棒。
储能方面,公司前三季度储能发货同比增长70%,与市场装机增速保持基本一致。根据公司与投资者交流活动记录表,管理层表示,年初制定的储能发货目标为40–50GWh,目前公司对完成目标保持信心。
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还透露,储能发货结构显著变化,海外发货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3%攀升到83%,海外占比提升,这也是储能毛利率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
眼下,储能电池需求火爆,离不开国内外需求共振。
根据国家能源局及第三方机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锂电储能装机超170GWh,同比增长68%,市场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并网82GWh,同比增长61%,海外储能94GWh,同比增长74%。
而市场结构正从原来的中美英澳点状市场,变为全球遍地开花的局面,阳光电源管理层介绍,当前欧洲、中东、亚太等地储能招标量和装机量均出现了大幅提升。
长远来看,美国市场或成为阳光电源业绩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交银国际证券2025年8月的报告,阳光电源在北美市场的整体份额已从之前的水平提升至12%。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海外业务总收入为253.79亿元,同比增长88.32%,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58.30%。美国市场凭借其高溢价能力,无疑是阳光电源庞大的海外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阳光电源在半年报业绩会上曾透露,“因美国关税税率提升,客户交货需求提前,新增发货20多亿元。”这意味着,公司或在今年提前透支未来美国市场的出货预期。
支撑其增长的新支点是欧洲市场。
“大型储能项目从英国逐步发展到目前的西欧、东欧等一些国家,预计欧洲未来三年增速有50%左右,另外欧洲工商储今年爆发式增长,预计明年也保持较快增长,驱动因素是德国等国家动态电价的发布,用户侧可以通过储能降低用电成本。”阳光电源管理层在三季报业绩会上强调。
随着光储业务稳步推进,阳光电源亦在布局打造下一个增长引擎。
根据IEA预测,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实现翻倍,配储需求随之爆发。不同于标准化的光储产品,AIDC配储具有时长定制化、成本差异化的特征,单项目议价空间更大。公司此前透露已建立AIDC事业部,目前正优先推进一次电源布局,二次电源按节奏有序跟进,并已同步接洽国内外主流云厂商,预计2026年实现小规模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