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0月29日电(谈瑞)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举办的“金融向新融智未来——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基于产业与企业多维数据基础,创新发布“中经社企业科创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基于自主“行业洞察”产业数据服务平台,通过结合专家经验与机器学习技术,覆盖全市场超过260万家科技型企业,构建了科技型企业科创能力综合评价工具。

图为“中经社企业科创力评价模型”发布现场
在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核心动力的今天,对科创企业进行客观、精准的能力评估,已成为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需求。但长期以来,科技企业的评价方式在数据、方法与应用层面仍面临较多痛点,如技术含量、专利质量、研发效率等“软实力”难以量化;母子公司数据未有效归集,导致集团创新实力评价难度大;知识产权评价“重量不重质”,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领域企业的差异化评估逻辑,对早期高潜力企业的成长潜力识别不足;应对技术迭代、专利失效等创新风险的预警能力薄弱等。
此次发布的“中经社企业科创力评价模型”,聚焦以上痛点进行了针对性创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数据整合与深度挖掘层面,一方面,该模型突破传统专利数量统计,深度整合细颗粒度专利数据,在关注知识产权数量的同时,更聚焦专利的质量与影响力,引入包括技术领域集中度、专利价值评分、技术影响力、研发人员稳定性、全球专利布局等维度指标,实现科创成果评价的“从静态到动态”“从孤立到关联性”“从本土到全球布局”;另一方面,通过股权穿透功能,该模型可合并母子公司科创数据,真实反映企业集团整体创新实力。

图为“中经社企业科创力评价模型”指标维度
同时,在评估逻辑层面,该模型充分考虑不同行业赛道技术特征与发展阶段差异,发挥中经社自主研发的企业产业链标签体系优势,将全量科技型企业与超过5000个细分产品节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点关联,通过横向比较同赛道可比企业的科创表现,形成不同行业、不同赛道的差异化评价标准,有效解决行业差异化问题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硬科技及“卡脖子”关键领域的初创企业,由于部分企业尚处于发展早期,知识产权成果尚未充分积累,需要设置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适配逻辑,确保其技术战略价值与成长潜力获得合理评估,避免因早期成果有限而被低估。
此外,该模型还创新引入产学研关系指标,通过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创新策源与企业研发之间的关系,有效识别产学研转化突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解决部分“0到1”阶段企业的核心能力评价难题。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型产品与数据目前已在部分金融机构和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开展应用,将为构建数字时代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的增长新引擎提供坚实支撑。
“行业洞察”为中国经济信息社自主研发的以产业经济为核心的商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链发展、区域分布、市场主体创新活动行为,面向金融机构对公拓客、政府部门产业招引等场景,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和智能化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