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上发布《2025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Global FinTech Hub Report 2025)》(以下简称《报告》),从全球80余座城市(《报告》所指的城市,代表城市或地区,下同)中精选TOP50,分析其金融科技生态和产业发展状况,通过1个总榜单、2个分榜单展现全球金融科技城市发展格局及变化。
《报告》就金融科技发展总结了五大核心趋势。整体来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金融科技城市在稳固发展基础、稳定战略锚点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抢占竞争先机。在金融科技发展TOP10的城市排名中,中国五座城市入围,北京排名第一;TOP10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分值差距连续六年缩小,城市创新争先。

北京排名全球第一
2025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TOP50总榜显示,全球TOP10城市依次为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伦敦、上海、深圳、杭州、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巴黎。对比2024年榜单来看,TOP10位次变动小。全球TOP10城市中,北京蝉联第一,中国香港总排名今年继续上升1位,中国其余3座城市上海、深圳、杭州座次未发生变化。此外,巴黎上升1位,取代悉尼跻身TOP10。
对于部分城市座次发生变动的原因,《报告》中提到,2025年中国香港在产业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活力等方面表现突出,ETP(交易所买卖产品)成交额全球第三。巴黎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不仅集聚了多家大型金融机构,还热衷于吸收金融企业和人才,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金融企业发展。
2025年,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排名展示的是这些城市在金融科技产业规模、应用水平、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实力。TOP10以外的其余40城中,70%的城市排名发生变动,竞争异常激烈。
结合具体发展指数分值来看,各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分值差距持续缩小,2025年,第1名城市和第10名城市指数分差为22.8分,相较2020年(分差29.7分)减少了约23%。而在排名下降的12座城市中,一半的指数得分相比去年有所上升。
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席卷全球,金融科技企业正迈入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驱动的新时代,重塑金融生态系统。这也使得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日益升级,城市创新争先。
对于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贲圣林指出,中国经济总体体量庞大,且数字经济活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40%,为金融科技提供丰富场景,尤其是to C领域表现突出。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早期对数字化、智能化不敏感,侧重贷款盈利的重资产模式,给金融科技发展留出空间。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高,学习与创新能力强,既借鉴海外经验,如今也向东南亚等市场输出金融科技优秀做法,进一步推动了自身金融科技发展。”贲圣林补充道。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北京能够位居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榜首,是政策引导、市场活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享有扎实的政策基础和战略定位。依托中关村等核心科技区域,北京还集聚了顶尖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科研资源与企业力量,推动金融科技在风控、支付、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区域分化加剧
从板块划分来看,《报告》还分析了不同区域金融科技的变化。2025年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格局中,亚洲持续引领,进入TOP50榜单的城市有25城,独占半壁江山。
具体来看,TOP10城市中,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城市占比分别为60%、20%、20%,6座亚洲城市中,中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中国香港5座城市榜上有名。
在TOP50城市中,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占比分别为50%、28%、20%和2%。在各洲内部,美洲和欧洲分别有4城和6城排名上升,特别是巴黎进入10强榜单,亚特兰大此期排名上升幅度最大(上升4名),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TOP50城市中,亚洲国家共计25座城市入选,包括11座中国城市。11座中国城市中,北京总指数名列全球第1,金融科技产业规模、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信息科技产业规模方面的得分位列全球头部;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总指数排名中稳居第5,与伦敦差距缩小,研发和创新成果、信息科技产业规模超过伦敦,风投融资规模增长快;深圳、中国香港等地在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方面全球领先,资源配置和国际化水平高;杭州得益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推动,在支付、征信和贷款等金融服务领域快速发展;西安继2024年排名上升,今年继续上升1位。
非洲部分,此次排名仅南非开普敦位列TOP50榜单,已连续四年排名下降,总排名由2022年的第38名下跌至2025年的46名。
王鹏认为,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背后,是各地积极布局金融科技。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促使城市必须持续跟进,以保持其竞争地位;而金融科技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也使得各城市纷纷出台政策,竞相吸引相关资源与企业落地。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各大洲之间的金融科技差距日益明显。
新兴中心崛起
全球金融科技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其竞争力不仅反映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2023年以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全球金融科技的竞争力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TOP50的城市中,有14座城市排名较上年继续上升。其中,中国香港、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米兰三年排名持续上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差异化发展优势。14座城市当中,有7座城市来自新兴市场,占比50%。
对于新兴城市崛起的原因,《报告》指出,新兴市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产业/技术驱动和生态/规则推动两种。前者即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双向作用,推动金融服务向高效、普惠、智能的方向变革;后者则是通过构建良性的产业协作环境与明确的制度框架,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稳定、安全且可扩张的发展土壤。
《报告》提到,从中国自身来看,2025年虽有11座城市入选TOP50,但近三年只有中国香港、南京和西安3城取得两年以上进步,更多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活力需要持续赋能和激发。
王鹏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现代金融体系的革新具有关键意义,它不仅是推动金融创新的核心动力,能够催生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模式,也有力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与经济效益。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便捷性、高效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强,金融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催生新兴城市崛起。
谈及如何缩小差距、激发城市金融科技活力,贲圣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注重金融科技市场创新发展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相关指标需兼顾宏观经济、人口等维度。要强化科研支撑,保持较高科研投入强度,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及科创园区(例如北京中关村)构建优势。同时,还要坚持开放共赢,打造开放的生态圈,扩大中国金融科技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王鹏则建议,在合作层面,应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信息与项目资源的跨境流动,同时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区域发展层面,要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特别是加大对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网络覆盖与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投入,从而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与精准度。各国还应致力于构建公平、协调的政策环境,在保持良性竞争的同时加强政策沟通,共同构建有利于金融科技长远发展的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