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提及金融多达17次。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金融部分的主题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五五”规划建议则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围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十五五”规划建议从货币政策体系、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到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整体来看,“十五五”规划建议对金融工作的安排,主要延续了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政策框架。
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认为,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十五五”时期对于金融工作的规划主要延续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政策框架。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随后,金融强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十五五”规划建议据此一一作出了部署。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围绕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在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上,央行表示,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业自身健康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充分释放各项货币政策效能,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动态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将加快金融法律和监管规制“立改废释”,健全导向鲜明、精准有效的分级分类监管框架,同时坚持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深化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切实增强监管合力。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亦表示,抓防风险,增强风险“四早”防范处置能力,强化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监测,健全长效化稳市机制,防范市场大幅波动;抓强监管,强化执法震慑,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打、打准打疼,持续增强投资者信任和信心。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推动构建和维护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表示,稳步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统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加强外汇政策供给,支持贸易创新发展,促进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在金融管理工作体系中,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通过逆周期调节来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微观审慎监管主要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运用多种监管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宏观审慎管理,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聚焦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近年来,央行有序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事实上,中国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实践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中国就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率先启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路径。央行行长潘功胜指出,比较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职责,制度框架比较清晰成熟;宏观审慎管理全球虽然也有不少实践,但起步不久,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
针对“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求,潘功胜提出,要从四个方向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即更好覆盖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更好覆盖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好覆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更好覆盖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外溢影响。他进一步指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模大、关联性强,一旦出险,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近年来,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管理,并将覆盖面从银行部门逐步扩展到非银行金融部门。需要全面评估认定系统重要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在常规监管基础上,实施与其系统重要性程度相匹配的附加监管措施。”
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实际操作中,央行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具体包括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