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转型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0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规划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其中,能源产业发展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十四五”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时期。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绿色转型加速推进、能源布局更加优化,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蓬勃向上。而在“十四五”已经取得的成绩上,“十五五”时期,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无疑要登上新的台阶。
因此,《规划建议》提出了“十五五”我国能源领域发展的整体目标——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
那么,《规划建议》中涉及能源领域的哪些“关键词”值得重点关注呢?
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规划建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这里,新能源依然被视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并列,体现出新能源产业集群背后的庞大市场潜力。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增量的主体,并且在装机规模、发电量、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实现领先。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在“十五五”期间,尽管新能源产业依旧被视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之一,也将转向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而在未来产业方面,氢能、核聚变能被“点名”——《规划建议》指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目前,我国氢能和核聚变领域虽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在氢能领域,截至2024年底,我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全国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项目超9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已建项目产能占全球的51%(数据来源:《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8万辆,商用汽车领域示范规模国际领先,累计建成加氢站超500座(数据来源:《氢能汽车蓝皮书: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
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建议》指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布局更加优化,其背后正是区域化的能源重点工程、跨省跨区能源输送通道的建设支撑。例如,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十四五”期间,结合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中东部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我国先后投运白鹤滩—江苏、陇东—山东、哈密—重庆、宁夏—湖南等特高压输电通道,“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提升至3亿千瓦以上。在天然气管网方面,布局和实施一批骨干管网工程和互联互通项目,投产西四线吐鲁番至中卫段等管道,开工建设西三线中段、川气东送二线等管道。
然而,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发展,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便显得迫在眉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十五五’期间,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匹配的能源基础设施将成为一个核心工作。”他还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煤电在“十五五”期间作为发电的基本盘需要继续推进低碳化、清洁化和灵活化改造,来补充风电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第二,充电桩将为成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第三,储能规模需要继续扩大,国家可以从战略、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来推进电网侧储能的规模化建设。
三、“全国统一大市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规划建议》提出,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能源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支撑。事实上,当前我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这涉及统一制度规则、统一基础设施、统一要素市场、统一商品服务以及统一监管机制等方面。今年,我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亦迎来标志性事件——7月1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这一政策的出台,填补了跨电网电力交易长期存在的制度空白。
而《规划建议》所提及的“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亦与新能源产业制造环节密切相关。今年以来,包括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制造产业环节,“反内卷”力度不断加大,不少行业的治理效果已经显现。此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规划建议》,无疑是对未来五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追求。
四、“新型能源体系”“碳达峰”
《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上述内容,多个细分领域的关键词首次被写入《规划建议》。例如,“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智能电网、微电网等都是在五年规划中首次提及。而多种清洁能源的替代性发展,共同促成了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基础。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我国能源转型取得了瞩目成就——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的59.2%,发电量占比达到39.7%。其中,水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
我国核电发展平稳有序,截至2025年6月底,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6091万千瓦,在运、核准和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1.13亿千瓦,规模升至世界第一。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煤电“三改联动”改造规模达到3.5亿千瓦。
《规划建议》还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
而作为我国推进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主力军之一,在“十五五”期间,我国能源产业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无疑需要进一步提速,并且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