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鹏
回溯创业板十六年发展历程,一幅“微观筑基、中观聚势、宏观赋能”的成长图景渐次展开。在此进程中,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相继崛起,以“头雁”之姿牵引产业链协同共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壮大,逐步成为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循环也日益通畅,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力量。
这条清晰的发展主线之所以能稳步推进、成果显著,核心在于创业板内生动力的持续强化。这一动力的核心,正源自“公司价值不断提升”与“投资者信心持续增强”的深度耦合。
从企业端来看,十六年来,创业板公司的投资价值正通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提升不断凸显。在硬实力层面,企业持续深耕核心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占比逐年提升,专利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产品市场占有率与毛利率稳步提高,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成为投资价值的基石。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创业板公司合计研发费用支出949.89亿元,同比增长5.35%,其中188家公司研发费用超1亿元,19家公司研发费用超5亿元;从研发强度来看,29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105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此外,在研发投入加码的同时,创业板公司投资扩产意愿显著增强,今年上半年全板块长期资产投资合计1822.32亿元,同比增长9.43%。
在软实力层面,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逐步落地,这些因素降低了投资者的决策风险,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从ESG报告披露情况看,2024年度,超300家创业板公司披露ESG报告,通过明确环境治理目标、完善社会责任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积极落实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在“追求增长”与“履行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行稳致远。
从投资者端来看,随着创业板公司投资价值的凸显,以及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投资者对创业板的认可度也在持续提升。
一方面,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与行业前景,吸引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这些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不仅为市场注入了稳定资金,更通过价值投资理念引导市场理性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完善等一系列制度创新,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健全,降低了投资者的“踩雷”风险,增强了市场信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创业板的日均成交额4607.21亿元,相较五年前增长140.7%,市场交易活跃度与韧性持续增强。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更多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将登陆创业板,以技术突破驱动价值加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持续拓宽、投资者教育不断深化,投资者对创业板的信心将进一步夯实。这种内生动力的持续释放,将推动创业板在“微观筑基、中观聚势、宏观赋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