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江聃郭博昊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0月28日发布。《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明确七大发展目标,涵盖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多个领域,延续了对经济增长需保持合理区间的要求。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速需在4.8%左右,名义增速至少5%。我国将依托制度、市场等优势释放增长潜力,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挖掘产业新机遇。
关键的五年
《建议》把握“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分别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七大目标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目标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标中,《建议》强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要达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对记者表示,未来五年保持合理增速也是稳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前提保障。
何为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参考以往做法,《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是定性要求,必要的定量要求和一些具体工作部署则留给制定规划纲要时研究确定。
主持过多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曾指出,“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有条件实现略高于或者至少不低于“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增速。
目前学界和市场机构对“十五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的预测主要集中在4.7%—5.0%之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展望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十五五”规划前瞻研究》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75%。而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测算,在基准情形下,“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4.5%—5.3%,在乐观情形下可提高至5.1%—5.8%。
罗志恒团队测算,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约为2.7万美元,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在1.3万美元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十五五”期间的名义GDP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5%。这一名义增速意味着,“十五五”时期在保持实际产出稳定增长的同时,需要着力解决需求不足和价格低迷,促进供需关系平衡、价格水平温和回升。若2035年不包含价格变动的实际经济总量较2020年翻一番,“十五五”实际GDP年均增速预计在4.8%左右。
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对记者表示,决策层对于经济增速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十五五”规划仍存在设定具体定量增长目标的可能性。
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适当增速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陈建伟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但新变化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经过培育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要求真正做到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对记者表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发展目标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费率”被赋予明确目标,未来促消费可能进行指标量化。
近期,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释放了产业发展新机遇的诸多积极信号。如将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初步估计未来五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近日公开表示,“十五五”时期,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