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是保险资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保险资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非单一的资金投入,而是围绕科技企业“募投管退”周期,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投资“工具箱”和产业“生态圈”。
他还提到,如何在支持科技创新的“进取”与资金安全的“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考验着行业的智慧。面对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保险资管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注入“源头活水”
多维发力支持科技创新
在陈一江看来,保险资金被赋予了“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时代重任,正成为支持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他认为,保险资管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大方面:一是资金属性的独一无二,保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来源稳定,是与科技创新“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征较为契合的“耐心资本”;二是投资工具的全面覆盖,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债权到股权、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三是产业协同的巨大潜力,保险主业与健康、养老、财富管理等民生产业深度绑定,可以围绕这些领域构建独特的“保险+科技”投资生态,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陈一江介绍,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以股权投资来说,保险资金已形成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直接股权投资,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科技企业注入了宝贵的资本;另一方面,积极作为有限合伙人(LP),广泛参与市场头部的创业投资基金(VC)和私募股权基金(PE),借助专业投资机构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深厚的行业资源,精准“滴灌”那些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而美”“硬科技”企业。由此,保险资金实现了对企业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全生命周期覆盖。
“在一系列机制创新和路径探索的推动下,保险资金服务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正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陈一江说。
从目前看,保险资金在权益市场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其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重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中,投资版图已全面覆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
平衡的艺术
精细化的“组合拳”
陈一江提到,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保险资金需要掌握好“平衡的艺术”——科技创新天然伴随高风险与不确定性,而保险资金运用的首要原则是安全稳健,如何在支持创新的“进取”与资金安全的“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这种平衡艺术,体现在科学的资产配置框架和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陈一江表示。首先,在战略资产配置层面,行业普遍采用“核心+卫星”的策略框架,确保了组合整体的稳健性。其次,在风险管理层面,构建了贯穿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流程闭环风控体系。投前“精挑细选”、投中“分散布局”、投后“积极赋能”,这套体系的严密性是保险资金踏入高风险领域的有力保障。
“投资并非终点,而是服务的开始。”陈一江表示,保险机构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市场对接、后续融资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在帮助企业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投资的安全性和回报率。
陈一江表示,这一系列精细化的“组合拳”,使得保险资管行业在支持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实现服务大局与稳健经营的和谐统一。
保险资管战略地位凸显
四大路径推进改革创新
“展望未来,保险资管行业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陈一江说。
他提到,在服务科技创新过程中,保险资管行业当前也面临着一些短板:一是专业能力的“深度”有待挖掘。保险资管在部分前沿硬核科技领域的投研能力和早期项目甄别能力方面仍需持续锤炼;二是市场化机制的“活水”有待疏通。部分机构的内部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相对僵化,在瞬息万变、高度竞争的创投生态中尚有优化的空间;三是退出渠道的“通路”有待拓宽。当前股权投资的退出较为依赖IPO,未来需要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如并购重组、S基金市场等,以提升资金的循环效率。
他认为,保险资管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需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推动组织架构再造,从“全能型管理人”向“管理人之管理人”(Manager of Managers)演进。保险资管的核心能力应更加聚焦于宏观研判、大类资产配置、风险管理,以及优秀管理人的筛选和管理。对于部分专业性极强的细分赛道,要以更开放的心态,通过FOF/MOM等形式链接市场上最优秀的专业投资团队,将自身的资金优势与外部的专业优势高效结合,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共赢的投资生态。
第二,深化投研体系改革,打造“产业研究+科技洞察”的双轮驱动能力。须持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深度研究,建立跨行业、穿透式的产业链研究体系,不仅要看懂财务报表,更要看懂技术路线、看透产业格局,真正形成领先市场的认知优势。
第三,全面拥抱科技赋能,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投资管理水平。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优化投资决策流程、升级风险管理模型、提升后台运营效率,用科技的手段来更好地服务“科技”。
第四,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顶层设计持续优化。比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偿付能力资本计量上给予差异化的风险因子支持;进一步打通保险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制度堵点,丰富退出渠道,真正让“耐心资本”既能“投得进”,也能“退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