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覆盖城乡、贯通区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正在将专业的养老力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怀柔的老人身边与家中。10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怀柔区民政局了解到,作为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从农村邻里互助的“熟人服务”,到区级智慧平台的“精准监控”,再到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无缝衔接”,怀柔区正通过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精准对接全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身边、家边、周边的普惠服务。
146个互助点,志愿服务2.4万人
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是怀柔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针对部分村庄缺乏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的现状,怀柔区优先在这类“服务空白村”布局互助点,依托邻里间距离近、感情亲、易沟通的优势,以村为单位、农村党组织为核心,广泛动员本村党员、网格员、低龄健康老年人、假期返村学生等群体担任邻里互助员,重点解决独居、高龄老年人的日常养老需求。
在怀柔区北沟村,邻里互助点正有序运转。北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全介绍,村里老人较多,针对高龄、卧床老人的照护需求,村里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组建了18人志愿者队伍,重点服务12名老人。
“每次来都给我母亲理发、测血压,还陪她聊天。”百岁老人李凤兰的儿子曹文才表示,母亲因年高卧床,志愿者的上门服务解决了家庭照料中的“细致活”难题。
据怀柔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海臣介绍,目前全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已经达到了104家,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为11640位老年人提供巡视探访、个人清洁、助餐等服务103.3万人次。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共建设146个,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为1561名独居、空巢等老年人提供跑腿代办、量血压等各类互助志愿服务24055人次。
为调动志愿者积极性,怀柔区还推出时间币兑换规则,用小激励撬动大服务。据悉,怀柔区出台了《怀柔区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邻里互助点建设、运营、管理、退出等标准、要求,每个邻里互助点每年补助1.38万元用于购置时间币兑换物品、购买邻里互助员意外伤害保险等。邻里互助员每次完成服务,积累一定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牙膏、毛巾、肥皂、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智慧监管,签约老人实现“一人一档”
在织密基层互助服务网的同时,怀柔区更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养老服务的精准监管与动态管理。在怀柔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一块康养垂直大数据大屏实时显示全区养老动态。

怀柔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谢书娟向北京商报记者进行展示,大屏左侧“老年人口模块”显示,全区户籍老人8.76万人,老龄化程度30.5%,其中失能、高龄、困难老人数量及分布清晰可查。除老年人口资料外,大屏还整合了养老服务资源、财政投入、养老工作动态等核心信息。右侧“服务模块”,从服务总览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日及当月已结束服务次数、人数,实时服务开展滚动显示当日服务记录,服务人员、对象、时长、内容均标注明确,养老从业人员分析部分,则归集了怀柔区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为打造养老服务人才梯队建设起到了决策的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怀柔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采用“服务记录实时化、过程可视化、信息数据化、结果报告化”的“四化”模式,确保服务可监管。同时,平台采用“剥洋葱式”分层管理,可逐层查看16个街乡镇、各社区的服务人员及对象信息,为怀柔区已签约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建立了详细的动态管理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据悉,作为北京市郊区首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怀柔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成立于2017年,由北京鼎兴达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设有接待展示、教育培训、辅具租赁、呼叫服务等多个功能区,是全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枢纽、集成中心和孵化基地。
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功能定位,已经实现了“四位一体”运营机制+创新养老服务管理模式。四位一体运营机制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升机制、养老服务行业示范引导机制、养老服务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创新养老服务管理模式即智慧养老服务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多样化、服务公众便利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目标。
“四床联动”,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关键一环。在怀柔区,杨宋镇敬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打造的“四床联动”模式,正彻底打通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杨宋镇敬老院成立于1984年,是北京怀柔杨宋镇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已逾40年。杨宋镇敬老院负责人胡常杰介绍,2024年8月起,该院与仅一路之隔的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疫情期间“三握手”机制的磨合基础上,共同打造出“四床联动”创新服务模式,彻底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四床”即家庭照护床位、机构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四者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形成覆盖老人全周期照护的服务闭环。据胡常杰介绍,这一机制以养老机构为载体,通过签约服务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护服务,照护需求升级时可转入机构接受全流程护理。同时,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由全科医生和资深护士构成的专业团队,定期进驻杨宋镇敬老院,根据老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等开展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机构养老床位可转化为家庭病床,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团队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当老人疾病发作或生命体征异常且符合住院指征时,可通过“四床联动”机制直接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病床规范诊治。
据了解,杨宋镇敬老院2023年11月起推出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目前为114位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护理员直会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护理员每月会上门两次,每次服务2小时,提供按摩、理发、剪指甲、换床单等免费服务,亦会根据老人身体情况调整服务内容。
据悉,截至2025年9月底,怀柔区全区共5.4万余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健康管理服务。全区209家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实现全区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老年人签约58364人,签约率69.5%,累计服务老年人57620人次。
于海臣表示,目前怀柔区已构建了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具体目标落地,到2026年,建成6家镇乡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将养老服务驿站从104家拓展至107家,新增30个农村邻里互助点,力争实现“山区老人不落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