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重阳节前一天,南都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银发族变‘待割韭菜’?聚焦老年消费权益保护”第三期沙龙活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莉莉谈到,老年人消费呈现几个新趋势,也因此面临新的权益保障难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莉莉。
王莉莉谈到,中国老年人消费支出目前主要是生活保障型支出。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家庭转移、交通通信占老年人整体消费支出的九成左右。
近几年来,老年人消费还有新特点。王莉莉介绍,之前到电商平台调研发现,45岁以上人群用于保健和抗衰老的消费增速非常快。其次,生存型消费逐渐向发展型消费转变,老年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占比增加。第三个特点是由线下消费逐渐向线上消费延伸拓展。“与此同时带来引申的问题,就是这部分线上消费的老年人,消费权益怎么保障,相关部门也都非常关注这部分情况。”她说,“在许多基层社区,针对老年人的反诈宣传是一项重要工作,但范围有限,仍有部分老年人遭受财产损失。”
王莉莉介绍,目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主要有几种模式。其一是养生保健类,比如夸大宣传相关产品的营养价值,以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销售,一些产品的疗程价格动辄几千元,且在监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二是低价旅游。以较低的价格组织老年人出游,实际上是在旅游过程中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养生产品。其三是冒充客服等给老年人打电话来套取信息和钱财,一旦资金转出很难收回。其四是投资理财。宣传理财产品,鼓励老人投资。不断积累信任以套取大额资金。其五是情感诈骗。通过长期网络聊天为老人提供慰藉,再择机骗取钱财。其六是针对高收入城市老年人的定点诈骗等。
同时,王莉莉介绍,通过与相关部门和老年人的座谈发现,老年人可能意识不到受骗,特别是在养生保健或情感类诈骗中,老人会认为自己在为健康或情感买单,也给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带来了一些难度。还有一些老年人会在直播间或相关平台购买大量低价产品,花费大量金钱。这是不是一种健康的行为,也是目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她说,保护老年消费者应该立法先行,明确各个主体的法律责任,为执法部门和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