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样品到产品,再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作为第四届儒商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9日,颠覆性技术成果推介与产业融合对接会成功举办,“颠覆性技术”成为会场高频词。
“我们企业实现了从扎头绳到特种绳缆的跨越式发展。”青岛华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张丽东介绍。这些特种绳缆在深海与深空领域表现卓越,已应用于“蛟龙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雪龙号”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例如,为“蛟龙号”研发的9000米救生缆索,可在其失去动力时实施救援;为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研制的纤维复合垂挂吊索,以5公斤的纤维缆替代上百公斤的钢缆,节省了上亿元成本;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着陆伞绳连接技术及特种弹性绳索装备,则以50万元的技术装备替代了价值千万元的金属弹簧系统,成功通过陆地耐冲击试验。
对接会上,未来健康、未来空间、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成果令人瞩目。高分辨眼底三维影像医疗设备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将眼科疾病监测带入亚微米级别;平流层太阳能无人机突破技术瓶颈,留空时间可达数周甚至数月,稳定运行于14至25公里高空;作为最具前景的绿色抗生素替代品,噬菌体既能高效杀菌又环境友好,未来将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畜牧和医疗等领域。
科技成果唯有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释放价值。山东正积极探索颠覆性技术落地的新路径。
对接会现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山东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代表及科技金融机构齐聚一堂,项目路演充分展现了创新技术的应用潜力。企业家与投资家深入洽谈,助力更多颠覆性技术走向市场、加速转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山东探微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维业表示:“我们的设备对零部件要求极高。2021年,关键零部件供货周期长达50周。经过几年联合攻关,大部分问题已解决,光源、电路等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很多零部件更是依托山东乃至中国的产业链完成。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大地上,依靠本土产业链实现技术自主与市场替代。”
2024年5月,山东科技大市场正式启动运营,为颠覆性技术落地提供优良的创新生态。通过构建精准实验机制挖掘技术潜力,创新资金链接模式破解早期验证瓶颈,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加速成果转化,目前已入驻科技型服务企业781家,服务企业4.9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