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今天举行,一批高水平标准成果、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新兴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孵化项目发布,展现了上海以标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
新一批12项“上海标准”发布
在“世界标准日”之际,12项获评2025年“上海标准”的项目发布,其中既包括国际医疗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也包括集装箱电子单证等团体标准,还包括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TACS系统技术规范等企业标准。这些标准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者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要求,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深海智能挖沟敷设机器人是一种集智能化、节能环保等于一体的新一代深海挖沟敷设装备,此次《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企业标准获评2025年上海标准。上海中车爱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张定华介绍,企业标准实施以来,大大提高了我国深海智能挖沟铺缆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水平,以及海上风电工程的海缆埋设作业质量:“目前,公司相关产品已实现国内工程油气、电信等领域的全覆盖,并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海底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一批12项“上海标准”中,还有两项团体标准。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i-线光刻级氟化钙晶体元件》团体标准应用后,产品合格率从40%大幅提升至95%以上,年产量从20吨扩大至50吨,解决了高端半导体设备关键光学材料难题。
一些团体标准正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记者获悉,《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团体标准发布后,上海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形成联动,通关效率由原先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有效推动了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2024年的吞吐量达3.32亿箱,同比增长7.0%。
打通标准科创“融合链”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近年来,上海全力推进标准化创新,将标准嵌入科技创新全过程。上海出台了全国首个《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同步、与产业发展融合、与人才组织共建。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标准,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数据显示,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家电智能互联等领域,上海已累计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将产业优势转化成标准优势,赋能区域产业发展。近三年来,全市牵头和参与制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国家标准126项,培育“上海标准”64项,持续增加高水平标准供给。
与此同时,上海着力深化企业联合标准制度,围绕数字经济、生物降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累计培育16个标准创新联合体,发布30余项企业联合标准。“智能照明与系统互联标准创新联合体”联合新加坡等国外企业共同制定《智能建筑边缘混合组网应用技术规范》,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融合。
打造标准开放“关键枢纽”
近年来,上海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同时,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电子竞技、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国际标委会、工作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落户。去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350)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落户中国,这将促进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服务消费,助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还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已累计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更多企业从技术追随者迈向规则制定者。比如,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探索“标准出海”,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通过工程建设和进出口贸易输出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
此外,上海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今年已有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了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