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普陀区桃浦镇人工智能产业营收3.41亿元,同比上升20%。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图谱中,近三年成立的新企业有13家,并且这些新成立企业有几家营收同比增长超100%以上,增长势头强劲。
“桃浦的人工智能产业,不是‘跟风跑’,而是‘找新路’。”桃浦镇副镇长肖珺近日在产业走访调研中坦言,既盯着前沿技术“新赛道”,也深挖场景应用“奇切口”,更着力培育生态协同“特色牌”。这“三字诀”正成为桃浦谋求区域产业转型的背后动能。
“新”产业:从“旧赛道”到“新蓝海”的跨界突围
在桃浦镇李园智创大厦的写字楼里,柚数智能的工程师们正盯着屏幕上的三维地图,追踪数百架无人机的实时动态。这家曾为航空公司提供语音监控系统的“老企业”,如今已转型为低空经济安全监管的“数字哨兵”。
“过去我们监听飞行员对话,现在我们要‘听懂’无人机的‘心跳’。”公司负责人蒋超进一步介绍,“通过整合地理信息、气象数据、电磁频谱等多源信息,我们的低空安全评估平台能提前预警航线冲突、识别电磁干扰,连无人机电池异常都能‘闻’出来。”

据介绍,柚数智能是麦图科技针对低空经济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与拓展服务而设立的子公司,致力于打造低空经济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安家桃浦,不仅给了企业发展转型的空间,更提供了技术平台搭建,为低空产业经济发展护航的安全评估中心。
日前,企业在桃浦试点的安全评估平台上,已经布设了10个网格化地面信号采集点,高密度全天候不间断采集低空飞行相关数据。该平台已在华东空管局支持下开展试运行,未来将向长三角推广,预计5年内可带动区域低空经济相关产值超2亿元。
而扎根桃浦,服务低空经济的安全生态还在不断优化,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企业与无线电监测站、上海桃浦投资促进中心、上海电信、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政产学研机构携手成立上海低空无线电频谱安全专业委员会技术创新工作组,共同构筑低空经济频谱安全的全新生态。
“奇”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硬核突破
如果说,“新产业”是桃浦布局产业图谱的“巧思”,那么“奇技术”则是延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桃浦镇新引入的人工智能企业里,不乏技术“出奇”的前沿企业。
桃浦镇企业上海矩阵超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全球首发的MATRIX-1的人形机器人,以人形机器人“脑-体协同”智能操作系统、全身动态响应运动控制、全栈自研三大核心技术,定义人形机器人行业新标杆。比如:凭借多模态感知与空间推理认知能力的突破,驱动自研的第三代灵巧手,能精准完成物体抓取、抓握、捏取、拧取、旋转、递物等不同动作精细操作(如接抛球、拧瓶盖),并保持毫秒级响应延迟。

目前矩阵创智公司已进入“软硬件协同优化与量产冲刺”阶段,来自海内外客户人形机器人意向订单量近1500台。人形机器人MATRIX-1从样机迈向落地应用阶段,意味着“具身智能”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入场景。
类似的“技术奇点”在桃浦并非孤例。热芯视觉的“非制冷无挡板校正技术”是国内唯一掌握的红外热成像核心技术,其产品热成像稳定性远超同行;灿瑞微电子的传感器芯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已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检测等领域……这些“奇技术”不仅让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更让桃浦的人工智能产业有了持续发展、不断突破的“硬核底气”。
“特”生态: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生”的生态赋能
桃浦镇企业热芯视觉的泰州海陵生产基地上,一条年产10万套红外热成像模组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里生产的设备不仅销往国内,更出口至欧美、东南亚市场。沿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企业实现了“研发在普陀、生产在沿沪宁”的区域协同创新。
“我们享受了‘双重红利’:桃浦的政策服务让我们敢投入,江苏的供应链配套让我们快落地。”热芯视觉总经理张磊介绍说,2024年企业销售额突破7400万元,二期产线投产后将冲刺亿元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研发在沪、制造在江苏”的模式,带动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算法研发—精密制造—场景应用”的协作网络生态。
“泰州海陵产业链协同潜力,以及沪宁沿线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叠加,产业协同的效应是全方位的。”企业江苏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成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实习)基地,为当地的应届生就业、人才培育提供了平台,未来还将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共同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