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发表题为《发挥投融资综合改革牵引作用推动“十五五”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介绍了系列改革举措,为资本市场下一阶段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在全球格局和科技创新趋势深刻变化的今天,无论是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只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吴清在会上表示。
更好支持创新资本形成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在重塑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耐心资本投入和更灵活、更包容的融资环境,以利于更好支持创新资本形成和创新动能培育。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优化制度和产品供给,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领域集聚,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吴清表示,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今年6月,我们宣布了科创板‘1+6’政策举措。经过各方努力,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将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举措已经实施,改革效应正加快显现。”吴清说。
6月1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即科创板“1+6”政策。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徐猛认为,科创成长层的设置进一步优化了上市标准,畅通了优质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科创板市场层次更加丰富,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明显提升。
吴清还提及,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同时,坚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板、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底座。
对此,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表示,近年来通过深化多层次市场改革,A股上市公司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耐心资金赋能科技创新作用更加突出。此前推出的科创板深化“1+6”等多项支持性政策,改革效应加快显现,创业板改革有望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发挥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作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新三板更好发挥孵化培育功能,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综合金融服务和上市规范培育功能。这种差异化布局打破了“单一上市标准”的桎梏,实现了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硬科技龙头的全周期资本覆盖。
稳步扩大对外开放
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经贸秩序重构,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加大。在风险再定价、资产再平衡过程中,稳健性和均衡性日益成为资产配置的优先选项。看多做多中国资产逐渐成为外资共识。“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超过150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的价值被持续重估、配置和再配置。”吴清介绍。
吴清在会上表示,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10月27日,证监会印发《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方面,努力为各类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表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持续完善,将有力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激发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积极性。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最早施行的开放制度之一,自2002年推出以来总体保持运行平稳,是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综合性资产配置渠道,在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市场共有913家合格境外投资者,覆盖境外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政府投资机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国际组织等各类投资者,境内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方案》中涉及优化准入管理的两项措施,即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对配置型外资准入实行“绿色通道”,于27日同步落地。田利辉认为,这将进一步优化、简化、整合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环节各事项的办理方式,有效缩短外资资格申请办理时限,简化入市流程,降低外资运营成本,鼓励中长期资金在内的各类境外专业机构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
吴清还称,将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务实合作,努力推动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开放与安全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谈及影响,李求索表示,此次《方案》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资产全球吸引力,吸引配置型、长线外资入市,实现开放与发展的双向赋能,强化内地与香港两地市场优势互补。
提升投资者保护质效
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始终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筑牢防风险、强监管的坚固防线,大力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吴清说,抓防风险,增强风险“四早”防范处置能力,强化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监测,健全长效化稳市机制,防范市场大幅波动;抓强监管,强化执法震慑,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打,打准打疼,持续增强投资者信任和信心。
10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强化发行上市、退市等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提升行业机构的客户服务水平,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等中小投资者重点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不断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
在田利辉看来,这23项举措的核心是构建“全流程防护网”。发行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退市端建立赔偿机制、交易端营造公平交易的制度环境,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追偿”的完整链条。特别是纠纷多元化解与罚款赔偿联动机制,让投资者维权从“耗时费力”变得“高效便捷”,这不仅能直接提振中小投资者信心,更能倒逼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从根本上净化市场生态。
吴清进一步表示,证监会将紧紧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更加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加聚焦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聚焦强本强基,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