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在结束最新一次议息会议后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4%。这是继9月之后再次降息,显示美联储试图缓冲正在走弱的就业市场压力。与此同时,美联储还宣布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意味着自2022年启动的量化紧缩周期阶段性结束,也象征着政策在流动性管理上出现重要拐点。
纽约联储前官员Richard Roberts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但过早降息最大的风险是重新引发通胀压力。如果通胀重新加速,反而可能迫使未来采取更激进的紧缩政策。“我会倾向于不降息,当然也不会支持超过25个基点的降息。只有在经济出现明确且持续恶化时,才应该考虑进一步宽松。”
南方财经:美联储在今年11月再次宣布降息25个基点,而通胀仍高于其2%的目标,劳动力市场也出现走弱,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现在降息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Richard Roberts:尽管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但过早降息最大的风险是重新引发尚未明确回落至2%目标的通胀压力。
因此,劳动力市场仍然紧张,失业率为4.3%,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财政刺激,也就是所谓的“大而美法案”,这些影响正在接近。低失业率与“大而美法案”的刺激叠加之下,宽松货币政策很可能削弱我们近期在抗通胀方面取得的进展,从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我认为现在降息会释放出一种信号:美联储更重视短期增长,而非锚定长期通胀预期,如果通胀重新加速,这反而可能迫使未来采取更激进的紧缩政策。
南方财经:那么这次降息25个基点,你认为这足以支撑经济活动吗?还是说未来几个月美联储需要更激进地行动?
Richard Roberts:让我再补充一点:美联储基本是在说,通胀依然偏高,但请相信我们,它会回归正常。这让我想起在疫情初期我们听到过的一句话——所谓“通胀只是暂时的”。当时,美联储认为通胀是暂时的,主要由供给压力造成,会很快缓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量通胀是由需求推动的,我们至今仍在对抗由这些政策错误带来的后续通胀。在当前情况下,美联储认为通胀基本已回到正常水平,唯一的例外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他们认为关税导致通胀偏高,但那只是一次性的冲击,会逐渐消退。因此,一旦关税影响消失,通胀就会迅速回落到2%的目标。这听起来和疫情初期他们关于“通胀是暂时的”的承诺惊人地相似。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谨慎。
至于降息25个基点是否足够?我再强调一次,考虑到潜在需求强劲、财政支出注入(“大而美法案”)即将产生效果、就业强劲、消费数据强劲,有理由担心即便是这样温和的25个基点降息,都可能过度刺激,而不是力度不足。
所以我不担心力度不够,我担心的是我们根本不应该降息。我会倾向于不降息,当然也不会支持超过25个基点的降息。只有在经济出现明确且持续恶化时,才应该考虑进一步宽松。我们不应该提前采取这种行动。
南方财经:那么现在由于美国政府停摆,官方数据有限,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私人部门指标的可靠性如何?
Richard Roberts: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私人部门指标现在已成为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然而,它们存在明显的局限。必须谨慎对待这些局限。许多私人数据,如信用卡交易数据、采购经理指数、部分薪酬服务数据,其范围相对较窄,且相比政府数据更易出现波动和修订。
因此,尽管这些数据提供了有价值的实时信号,但应结合背景谨慎解读,尤其是在制定高度依赖数据可靠性的政策时。这些数据聊胜于无,但必须慎重对待。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美联储还有所谓的“褐皮书”。褐皮书是由12家地区联储一年发布八次的报告,内容包括它们与辖区内企业与市场参与者的交流情况。因此,这些信息几乎实时地为美联储提供良好的现实反馈。
我认为结合新的私人数据,以及对褐皮书潜在的更大依赖,美联储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当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