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28日上午9时,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在安泽路开展了一场“敬老月”便民服务活动,包括健康咨询、生活用品修补、农副产品惠购、金融反诈宣传、互动小游戏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大的服务项目,把服务送到广大老年居民身边。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珍表示,街道拥有5.82万老人,老龄化程度达48.35%。要全力推进“全龄友好”社区建设,持续加大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群体等的精准帮扶与养老服务供给,着力夯实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优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布局,创新构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五个一”家门口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一顿饭”问题
“高阿姨,今天的红烧肉炖得酥烂,您慢用!”中午10 点30分,曲沃路430弄的送餐员准时敲开高阿姨的家门。
高阿姨的老伴去年去世,今年春天起夜时摔了一跤,买菜做饭成了“迈不过的坎”。“以前我总煮点粥对付。居委会小王走访时知道我的难处,当天就帮我办了社区食堂的送餐服务,现在每天都有热饭吃。”
这份温暖,藏在彭浦新村“东中西三片各2家”的社区食堂布局里。33个居民区到最近食堂步行不超6分钟,6家食堂日均供餐近1400客,其350客精准送到行动不便老人家中。今年1-10月,街道助餐优惠新申请10294人,累计覆盖 19616 位老人,占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33.7%,真正实现“家门口的食堂,暖到心尖的饭”。
按需优化“一间房”环境
“这扶手刚好到我腰这里,扶着走一点不费劲!”91岁的崔阿姨开心地说。卫生间里,L 型扶手牢牢固定在马桶旁,刚好方便她起身;卧室门口,米白色的直扶手从门框延伸到客厅,从客厅到阳台的拐角处,小巧的扶手填补了“没人扶的空白”。
崔阿姨独居,随着年纪增长,她行动越来越迟缓,以前在家只能扶着门框、贴着墙面挪步。去年3月,女儿到保平居委会提交申请后,评估团队当天就来了,“他们跟着我走了三圈,问我‘哪里走得慌’‘想在哪装扶手’,连我常用的药箱要放哪儿都考虑到了。”
据悉,2021-2024年,彭浦新村已完成745户市级、区级政策适老化改造,今年又完成58户。更贴心的是 “个性化改造”,街道联手上海盛立公益基金会和悠幸适老化改造平台,为孤寡、残疾、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量身定制”方案。 “截至今年10月,街道已累计实施个性化适老化改造166户,今年第二批18户已完成评估,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街道工作人员说。
重点开发“一个平台”功能
“赵阿婆,您下个月满90岁,‘爱心奶’补贴可以申请了,我们帮您填表格!”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小李,带着表格来到 89 岁的赵阿婆家。
安泽路75号的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里,巨大的电子屏上,输入老人身份证号就能查询到相应的匹配政策和目前已经享受的政策,信息清晰准确,一目了然。老人信息还被添上“独居”“无子女”等彩色标签,新增的“90岁、100岁到龄提示”模块一旦闪烁着红色提醒,工作人员就会尽快再带着材料上门,帮助老人申请相关服务。“以前是老人找政策,现在政策找老人。”中心负责人说,平台还整合了助残、救助等资源,能更精准匹配需求。
周阿婆的经历,更让人感受到平台的“暖心”。今年3月,她突发胸闷,就按下了床头“一键通”设备的紧急呼叫按钮,不到10分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急救人员就赶到了。据悉,街道已为3212名独居老人配备“一键通”,截至今年9月底,“一键通”已累计提供关爱服务113518人次,应急救助388人次。
及时送达“一声问候”关怀
“今天太阳好,我推你去花园晒晒太阳!”上午9时,盛德护理院的花园里,平顺路790弄的志愿者沙纪龙推着冯先生慢慢走,并帮他按摩僵硬的腿部。
“他比亲人还亲。”冯先生因中风无法行走,子女早逝,两年前住进护理院后,沙纪龙就成了他的“老伙伴”。每周两次,沙纪龙都会推着他出去走走,有时候还会带些水果,“有次我夜里想孩子哭,第二天他多陪我坐了半小时,还跟我讲他孙子的趣事。”
在彭浦新村,街道专门组建多支“为老服务队伍”,将一声声问候、一次次关怀送到老人家门口。像沙纪龙这样的“老伙伴”志愿者有 806 位,他们与4589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55名“乐龄有伴” 志愿者成了500位老人的“贴心人”。
此外,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针对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居民,携带“移动虚拟窗口”设备,上门提供残疾证申领、长护险申请等服务。今年以来,中心上门队伍已开展服务551次,实现了“服务零距离,关爱到家门”。
贴心制定“一张清单”服务
“刘伯伯,家里的油烟机已经修好了,您试试开关灵不灵?”维修师傅小王一边说着,一边帮 82 岁的刘伯伯调试油烟机。刘伯伯是无子女老人,独自居住在闻喜路935弄,前几天油烟机突然坏了,做饭成了难题,他试着在街道 “个性化服务清单”上申请了“物业维修”服务,没想到当天下午师傅就上门了。
为解决老年人“独居就医难”“数字鸿沟深”“生活照料缺”等困境,街道打造“需求精准识别、服务按需供给、资源动态适配”的菜单式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难题。这份清单涵盖代陪(陪医、代配药)、清洁(居家保洁)、干洗(衣物清洗)、护理(上门擦浴)等6大类28项服务,彰显着街道对1717名无子女老人的贴心关怀。
在街道智慧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根据老人的 “点单”派单:72岁的虞阿婆不会用智能手机,“智能指导”志愿者每周上门教她用微信;76岁的梅阿姨家腿脚不便,陪诊师提前帮她约号,当天陪她问诊,还把医生的话记在小本子上,一条条读给她听。截至今年9月,这份清单已覆盖 1000 余位无子女老人,累计服务4403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