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锦州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经批准,由工商银行收购承接该行相关资产、负债、业务、网点和人员,双方已就本次转让签署了《收购承接协议》。
这家总资产曾超8000亿元的东北城商行,从2018年不良资产“炸雷”、巨亏45亿,2019年爆发严重的同业挤兑危机,到如今被工商银行全面接手,长达六年的风险处置即将划上句号。
8000亿城商行被“宇宙行”收购
根据锦州银行发布的公告,工商银行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继续为锦州银行客户提供商业银行服务,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将不受影响。
对于普通客户来说,这次收购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业务迁移上。锦州银行10月26日发布的《业务迁移预通知》显示,因相关迁移需开展IT系统等准备,预计自本通知发布日起15个工作日之后实施,具体时间以后续正式公告为准。迁移后锦州银行相关线上、线下业务将迁移至工商银行相关线上、线下渠道办理。
业绩崩塌,曾从年赚90亿到亏损数十亿
2018年以前,锦州银行可谓是“东北明星银行”。据企业预警通数据,2017年,锦州银行实现营收188.06亿元,净利润从2012年11.56亿元飙升至90.9亿元,5年增加6.9倍。
然而,随着2018年年报被推迟,锦州银行的危机逐步暴露。2019年5月,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向锦州银行辞任,并在辞任信中直言,其在审计期间注意到锦州银行向其机构客户发放的某些贷款实际用途与信贷合同不符的情况。
最终,锦州银行那份姗姗来迟的2018年财报让外界震惊——2018年,该行净利润直接从上一年的90.9亿元转为亏损45.38亿元。巨亏主要来自当年高达236.84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比暴增5.9倍,不良贷款率从上年度末的1.04%猛增到4.99%。
资产质量恶化之势在2019年进一步加剧。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到2019年末,锦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激增至376.85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191.77亿元,不良率攀升至7.7%;拨备覆盖率直接击穿监管底线,降至115.01%。
此后,锦州银行的业绩并未有明显改善。该行的业绩报告仅披露到2022年上半年末,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为人民币8265.52亿元,不良率为2.87%;当期实现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减少23.5%,与“爆雷”前相去甚远。
原董事长被指受贿超2亿,执掌该行17年
锦州银行风险的背后,原董事长张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张伟被指在任国有参股的锦州银行董事长、行长、党委委员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2.448亿元(包括用于购买锦州银行股份资金1.8亿元、购买价值6480万元房产一套)。其作为国有参股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据财报中的履历信息,张伟于2002年8月起担任锦州银行董事长;1998年5月至2012年12月,张伟还担任该行行长。直至2019年9月,锦州银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该行股权架构的变动,对董事会进行重新改选。此次董事会改选后,张伟卸任锦州银行董事长职务。至此,锦州银行处于张伟的管理下整整17年。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显示,张伟已于2019年12月19日去世。
六年改革化险之路
在资产质量风险快速暴露后,2019年,锦州银行遭遇了流动性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锦州银行股权高度分散,内部人控制严重,且资产规模大、同业关联度高。2019年5月,锦州银行爆发严重的同业挤兑危机,情势较为紧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辽宁省政府果断决策,快速引入战略投资者为锦州银行提供增信,多措并举化解锦州银行同业“挤兑”危机,大幅改善了市场对中小金融机构稳健性的预期,截断了风险传染。
《报告》指出,锦州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大,为使其重回正常经营轨道,必须实施财务重组。其中介绍了当时的风险处置经历——成方汇达公司以市场化价格收购锦州银行1500亿元不良资产,并会同辽宁省国资平台共同出资121亿元认购62亿股锦州银行新发股份。财务重组过程中严格夯实了各方责任,锦州银行及原有问题股东依法承担历史损失,不良资产清收工作有力推进。
当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原银保监会等指导工商银行、信达资产和长城资产以受让存量股份方式入股锦州银行,为锦州银行提供“增信”。其中,工商银行通过子公司出资30亿元,受让了10.82%的股份。
此后,锦州银行通过资产重组进一步启动风险处置,同时增资扩股引进优质股东。最终,锦州银行由工商银行收购承接。
工商银行收购锦州银行,成为了近年来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的典型案例。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收购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为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 “国有大行主导+市场化承接”的实践。随着工商银行正式接手,锦州银行28年的发展故事即将画上句号,但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从“被动兜底”到“主动治理”的历程还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