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建的17.4万立方米LNG大型运输船“米赫泽姆”号交付,该型船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0月31日,中船沪东中华还将交付同为第五代LNG船型的17.4万立方米LNG大型船“绿能月”号。单月交付4艘高附加值高技术LNG船是历史首次,标志着我国造船能力大幅提升。立足自主创新,沪东中华在LNG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突破,产品已经实现“小型大型超大型、远洋近海内河、陆地到海洋”的全覆盖,成为中国海上LNG产业链名副其实的“链长”。
“链”动产业国产化率超80%
“米赫泽姆”号是沪东中华自主研建的第五代“长恒”系列LNG船,是国际市场的明星产品。这型船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大幅提高了船舶综合性能指标,降低了船舶建造成本,缩短了建造周期,全船国产化率已提升至80%以上,满载液化天然气量可供上海市居民使用半个月。
在关键技术攻关过程中,沪东中华建立了完整的LNG船建造工艺技术标准,成功实现了中国LNG储运装备的五次迭代创新。“长恒”系列一经问世,受到市场高度认可,全球接单34艘,一举打破国外主要竞争对手一家独大的局面。
沪东中华聚焦LNG装备领域创造多个“全球第一”“中国首创”,构建了海上 LNG 生产、运输、储存及应用全产业链装备研制能力。至2024年,沪东中华成功承接LNG运输装备100多艘,已交付54艘LNG运输装备,带动中国LNG主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不足5%提升至目前的30%以上。
依托LNG装备产业链重大专项攻关任务,沪东中华扛起“链长”之责,大力推进材料设备的国产化研制。在沪东中华带领下,国内LNG船配套供应商从最初的20多家,已经发展到130多家,形成数百亿产值的配套市场,大型LNG船的国产化配套能力已提升至80%以上。
自主攻关打造最强“围护”
“我们现在正身处一艘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液货舱内部。它的大小,大概相当于10层楼高的厂房。液货舱围护系统是LNG船制造的核心技术,不仅要做到极高标准的密封性,且蒸发率要低;只有在零下163摄氏度的低温环境才能维持液态天然气的稳定。”在一艘正在建造的“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内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LNG船建造难度堪比航母,一艘船仅围护系统就包含300多万个零部件,涉及流体力学、低温材料、自动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
当前沪东中华自主研发的“长恒系列”LNG船采用的是NO96 Super+围护系统,其蒸发率比上一代降低15% ,仅为0.085%,是全球最领先的围护系统。沪东中华也是全球唯一能同时建造NO96型和MARKIII型围护系统的船企。
“米赫泽姆”号是沪东中华建成的第55艘LNG船。今年前10个月,该公司已经累计交付8艘大型LNG船,提前2个月达到2024年全年交付水平,圆满完成“十四五”LNG产能倍增计划。
沪东中华各建造团队积极应用新工艺新工法,实现对生产进度的精准把控,船坞完整性、试航快速性等方面都取得新突破,整体建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船舶建造“一艘比一艘好,一艘比一艘快”的目标,建造效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当前,沪东中华手持LNG船订单50多艘,同时在建20多艘,2025年全年有望交付大型LNG船11艘,再创全国单年交付数量新纪录。
逐“绿”向“智” 抓住机遇加速转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让在造船业奋斗了20多年的我倍感振奋。”
中船集团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秦毅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海上LNG装备需求巨大,抓住重要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海上LNG产业链,是深入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我们基层工作者,要努力提升技术技能,把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融入每一次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中。”
秦毅的职业生涯与LNG船的发展紧密相关,他带领团队填补了我国LNG船围护系统焊接领域的空白。让中国造LNG船站在世界造船舞台的中心一直是秦毅的梦想。“绿色低碳智能的LNG船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沪东中华团队正加快加大对这些创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及研究,仅2023-2025年就向市场推出14型绿色环保新船型,抢占科创高地,巩固先发优势。于我而言,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升,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姿态,为船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