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病重兄弟抢夺家产,反派以收藏品贿赂官员,主播得知后,派人窃取,给直播间里的“爸妈”炸福利:价值96万元的纪念钞,数次破价降至2588元。据新京报消息,近年来,私域直播通过“剧情杀”方式“围猎”老年人,正成为虚假宣传、收割老人钱包的重灾区。有网友透露,“我妈就看这个直播,一个月花近6万元买了30件不值钱的工艺品。”
所谓私域直播,与网络公开平台谁都可以检索进入的直播间不同,观看私域直播,用户需要通过主播“点对点”发送的链接才能进入直播间,凭借“可反复触达和深度运营用户”的核心优势,正成为众多商家新的营销渠道。但因为渠道封闭,消费者既无法回溯直播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也难以留存商家的各类承诺、商品实际展示效果等核心内容,导致消费者在发生纠纷时面临卖方身份难核实、责任主体难追溯等问题,维权途径严重受限。
相较于面向所有公众的直播,私域直播虽然规模小,但“小切口”却实现了“精准打击”。据消协组织发布的相关调查数据,私域直播平台43.91%的消费者,曾遭遇过虚假剧情式营销。主播们把国仇家恨、财产争夺、扶贫助困、养老焦虑等老年人关心的话题,以剧情演绎的方式搬进直播间,博取老年人的同情和支持,达到高价兜售商品的目的。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近3个月,微乐播的私域直播平台就被投诉89次,其中一半以上的投诉,都涉及主播虚构剧情诓骗老年人。
“剧本杀”背后,私域直播的“隐身术”,是骗局屡禁不止的关键。借助微信社群、加密链接等渠道,不法分子将老年人从“公域”精准导入封闭空间。直播中,“专家”“托儿”等虚假人设温情喊话,AI造假与剧本演绎渲染产品神效,而“播完即删”“解散群组”的操作,则让取证维权难上加难。这种“情感铺垫+技术隐身+快速跑路”的套路,精准击中了老年人健康焦虑与情感空虚的软肋,更利用了私域监管的传统盲区,一旦老人被“剧情杀”洗脑成功,日后维权难免困难重重。
“骗术”逐渐升级,守护老人的钱包需要监管、平台,家庭协同出击。私域直播平台需落实主体责任,主动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并限制高风险直播间,拦截违规链接,封禁问题账号,并设置清晰便捷的举报入口,确保老年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获得平台与官方援助。监管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坚决惩戒,同时对私域直播的内容与资金流向进行全程存证,从技术层面破解取证难题。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家庭是防护体系的根基,子女应多陪伴老人,承担“数字反哺”责任。子女在尊重老人认知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平等沟通、共同分析案例等方式探讨诈骗风险,经老人允许后,可协助设置支付限额、安装国家反诈中心应用,将关怀落到实处。社区也可多开展案例式防骗宣传,邀请民警、消协人员现场讲解,营造“全民反诈”氛围,系统提升老年人的风险辨识能力。
无论如何,银发经济不能变成“收割经济”,私域直播更不能沦为违法温床。整治此类乱象,绝非单一环节发力就能见效。从监管技术的迭代到平台责任的压实,从家庭陪伴的升温到老年网络素养的提升,唯有多方合力,才能刺破“剧本杀”骗局的伪装,破解“隐身术”为银发消费筑盾,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