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兴银基金”)年内高管变动频频,权益团队核心人物的离去,为这家以固收业务为主的千亿公募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兴银基金日前发布多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宣布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袁作栋因个人原因离任,卸任全部在管基金。
袁作栋的离任日期为2025年10月28日,且“未转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并已按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这意味着袁作栋已从兴银基金离职。
10月29日,兴银基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袁作栋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对此表示充分尊重,并衷心感谢其在任期间的贡献。此次人员变动属于正常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公司整体投研战略和产品的运作。
“清仓式”卸任
资料显示,兴银基金前身为华福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由华福证券与国脉科技共同出资设立。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固收业务近五年排名13/99,近七年排名10/70。权益方面,近一年在业内排名33/120,近三年排名33/122。
根据公告,袁作栋此次离任涉及其在管的所有8只基金。
这些基金包括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兴银价值平衡混合、兴银稳惠180天持有混合、兴银兴慧一年持有混合、兴银智选消费混合、兴银收益增强、兴银碳中和主题混合、兴银竞争优势混合。
离任后,袁作栋原管理的基金交由其他基金经理接手。
其中,兴银收益增强债券型基金由邓纪超、罗怡达共同管理;兴银智选消费混合基金由乔华国单独管理;兴银兴慧一年持有混合则由罗怡达继续管理。
兴银基金对本报记者表示,继任者如权益基金经理罗怡达,代表作过往一年业绩超30%;权益基金经理乔华国,代表作过往一年业绩超40%。他们对公司投研理念和产品策略有深刻的理解,将全力守护持有人资产。
过往业绩
公开资料显示,袁作栋拥有多年通讯行业实业经验,在中兴通讯工作7年后转型投资领域,历任硬件工程师、商务总监等;后任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研究部行业研究员,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权益投资中心高级研究员(独立管理账户);他于2019年6月加入兴银基金,2020年2月开始管理基金产品。离任前,他担任兴银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其离任前管理基金资产总规模19.11亿元,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报63.78%。
从产品类型来看,袁作栋卸任的8只产品中,有3只偏股混合基金、3只偏债混合基金、1只平衡混合基金和1只二级债基。
从业绩来看,袁作栋任职期间管理的基金均录得正回报。
其中,兴银丰运稳益回报为其管理时间最久的基金,其A类份额任职回报为63.46%,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C任职回报为62.21%。并且,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遥遥领先,以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A(009205)为例,其近一年收益在同类1270只产品中排名49位,近3年收益在同类1088只产品中位列第38位。
他管理的二级债基兴银收益增强A,任职回报为48.06%。
固收独大
2024年至2025年间,兴银基金经历了一系列高层变动。具体来看,2024年,兴银基金的总经理、督察长、财务总监等职位相继更换;2025年3月,兴银基金原董事长吴若曼离职,董事长职位由总经理易勇代为履行至8月;直至2025年8月,该岗位才由华福证券董事长黄德良兼任。
在固收业务“独大”、权益产品长期表现乏力的背景下,兴银基金正站在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
根据Wind数据,兴银基金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仅为41.79亿元,占该公司总规模不足5%。
而与权益产品规模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兴银基金在固收领域的“大而强”。
该公司固收类产品(债券型与货币基金)规模达983.68亿元,占比超过九成,几乎靠固收业务撑起了千亿的门面。
从客户结构来看,兴银基金旗下多只规模较大的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99%。例如,兴银基金规模最大的产品——兴银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机构持有比例达97.33%。
机构投资者占比高意味着什么?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机构投资者如保险资管、养老基金、银行理财等,都拥有专业的投资团队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对基金的业绩、风险控制、费用结构等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兴银基金的大股东为华福证券,兴银基金也是兴业系的公司,与兴业银行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机构投资者占比高的固收类产品,往往是其为战略合作伙伴定制打造的产品。
此外,王铁牛表示,机构投资者占比高的产品,往往在整体风险偏好上的要求会更加保守和严格,而且监管部门对机构持仓比例高的基金会有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管理、资产配置比例等方面,需要满足更高的监管标准。所以机构投资者占比高的基金产品,和普通基金产品相比,会更加强调在保持低波动、低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相对稳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