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再揽大订单。10月29日,越疆机器人宣布瑞德丰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具身智能机器人采购合同,瑞德丰将向越疆采购总金额超8050万元,包含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协作机器人在内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继汽车零部件、半导体面板后,又新增了新能源精密制造这一作业场景。
据透露,本次引入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系列中,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协作机器人将承担智能产线中的关键任务,重点负责产线高精度组装、复杂物料流转与柔性产线协同等环节,在多任务、高交互场景中展现其产品技术优势。
连月来,深圳已有优必选、智平方、星尘智能等多家具身机器人企业频获大笔订单。这意味着,深圳具身智能企业的客户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早期的“示范应用”正在让位于真正的产业需求,采购方从科研机构、展示类项目,转向具有量产线的制造型企业。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订单的持续释放,是继“资本热”之后,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产业兑现期”的信号。随着下游制造业加速数智化转型,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技术炫技”走向“工具化普及”,深圳则在这一轮产业落地中,承担起全国“率先量产”的角色。
大笔订单连环落地: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规模,这相当于当今全球20大汽车制造商总销售额的两倍。万亿美元“蓝海”催生之下,近两个月,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谓捷报频传:从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制造,一批深圳科技企业正在以连续签单的节奏,推动具身智能从概念验证期跨入规模应用期。
10月15日-16日,优必选接连斩获了两笔大订单,第一笔为与A股某知名上市汽车科技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金额为超3200万元;第二笔为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两笔订单均要求在2025年内完成交付。今年,不包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仅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
9月11日,智平方与惠科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内,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据知情人透露,该笔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人民币,按此换算,每台机器人价格在50万元左右。这一订单,不仅是行业迄今公开的最大规模订单,也因其明确的交付计划、明确的交付场景、明确的客户,被摩根斯坦利纳入行业分析报告,成为未上市创业公司中罕见的标杆案例。
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在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若按智平方的机器人价格换算,该笔订单金额也在数亿元之间。
在深圳之外,8月,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山东未来机器人等企业合作,共同签署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0000台订单;10月,智元机器人的精灵G2拿下智能产品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头部企业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此外,还有松延动力、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企业表现活跃,多通过与地方政府或高校合作,深耕区域市场,形成“小而美”的生态布局。
然交付“时间紧、任务急”,比拼兑现能力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进入下半年,不管是单笔订单金额还是中标企业,都呈现翻番增长。
从优必选7月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开始,订单金额不断刷新,超3200万元、1.26亿元、2.6亿元、近5亿……,名单也新增了智平方、天太机器人等企业。狂奔的数字背后,是高额订单给企业交付带来的巨大压力。
“时间紧、任务急”,成为深圳具身智能企业的共同状态。深圳一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体系,大多数企业虽已搭建自有产线,但整体仍处于“工程师驱动”阶段,难以实现智能手机或汽车那样的流水线化生产。“目前能做到月交付百台以上,已属行业领先。”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从结构装配、算法调试到感知校准,仍需大量人工介入,交付环节的复杂性远超传统制造。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单个企业具身机器人的交付数量大部分在百台到2000台之间。其中,排在前列的是智元机器人。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此前透露,截至今年7月底,智元机器人目前线下量产的机器人已超2000台,预计全年交付数量达到数千台,明年有望攀升至数万台。从1月宣告第1000台具身机器人下线,到7月累计量产2000台,用时6个月,月产量约为167台。
优必选方面,在今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透露,今年目标是生产1000台人形机器人,其中500台是工业人形,500台是仿真人形,到2026年,周剑希望的目标是量产能力在5000台-1万台之间。然而,在周剑表态时,优必选乃至整个具身机器人赛道,还没有企业斩获亿元订单,如今随着需求飙升,这一量产计划数量,或许需要再追加。
智平方方面,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智平方年产能超千台的自有工厂已正式投产,为大规模商用打下产能基础,目前,该工厂月产能在百台左右。
从接连落地的亿元级订单可以看出,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产业链正在被重新塑造:上游零部件厂商、算法平台、产线集成商的协同正加速形成闭环。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轮订单潮背后,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的集中释放,也是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兑现能力的再评估。
深圳作为具身智能企业最密集的城市,正在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应用的首发地。随着一批订单进入交付周期、更多场景实现验证,2025年或将成为具身智能“交付元年”,也是这一新兴产业真正检验产业化能力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