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国际化发展实践报告及典型案例汇编(2025)》(简称《案例汇编》),总结证券经营机构国际化发展成效,展示行业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助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案例汇编》分析总结了中资证券公司国际化和外资证券公司在华展业实践情况,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之一,证券公司把握开放合作的时代主题,以更主动的姿态加速国际化布局。“走出去”方面,中资机构国际业务进入快速布局和发展期,头部机构积极探索从“本土服务商”向“全球综合金融机构”的转型;“引进来”方面,外资机构经历了从合资到控股,再由控股到独资的发展路径,深耕中国市场。
在中资证券公司国际化方面,《案例汇编》指出,近年来,中资证券公司加快国际化布局,境外资产规模稳步扩大,国际业务对母公司利润的贡献度提升。当前,行业国际化呈现的总体格局是:在地域布局上,以香港为枢纽辐射全球,重点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在业务拓展上,以投行、经纪业务为支点,逐步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发展模式上,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并举,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客户资源与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其中,头部机构依托全牌照优势与规模效应领跑,中小机构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突破和发展。
从机构端看,目前境内证券公司设立了38家境外一级子公司,一级子公司下再设立证券、资产管理、投资等间接子公司或海外分支机构,持有相应的国际牌照开展业务。近年来,境外子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均稳步提升。从业务端看,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顺应中资企业出海大趋势,国际业务成证券公司新增长引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5%左右。从管理端看,垂直一体化管理成为主流。境外子公司及其下属机构总体运行平稳,多数公司建立了一体化的穿透式管理机制,从股权、风险、合规、财务、审计、信息技术等多维度整体提级对境外子公司的综合管理。
股权融资方面,证券公司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重点领域,助力多家企业在境外完成发行并上市。据统计,2024年中资证券公司全年共服务64家企业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实现融资864亿港元;2025年1月至9月,参与服务65家企业在港上市,融资金额达1874亿港元。同时,证券行业还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投资研究等业务优势,吸引海外主权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投资境内市场,助力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在外资证券公司在华发展方面,《案例汇编》介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特别是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以来,外资机构经历了从合资到控股,再由控股到独资的发展路径,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布局中国市场。目前,全行业共有16家外资证券公司,其中外资控股11家(外资全资5家)。从股东背景来看,外资证券公司大致可分为以高盛(中国)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等为代表的国际投行系,以渣打证券、星展证券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系,以及以申港证券等为代表的基于CEPA103框架下的合资证券公司三大类。
外资证券公司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将业务范围逐步由传统的证券交易、承销保荐等拓宽到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领域,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和居民财富管理需要。头部外资机构依托全牌照和全球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覆盖投行、财富管理等多元化服务。
在案例征集基础上,《案例汇编》遴选并展示广发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国银河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等8家中资机构和摩根大通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2家外资机构在助力中资企业出海、服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引入海外资金、满足居民资产配置需求、跨境风险管理、双向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典型实践案例,旨在通过交流借鉴、经验共享,推动证券行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谈及未来的展望,中国证券业协会表示,下一步将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引导和鼓励证券行业通过更加专业、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和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