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人跳舞,哪怕只跳一首歌的时间,都要花两三万。”
10月30日下午一点,David在飞机落地后立刻前往张江,参加全国首届机器人租赁峰会。“我就想来看看,能不能让我的机器人跳舞的成本降低一点儿。”David在广州经营一家机器人租赁公司,他负责三台人形机器人的活动执行,分别是智元灵犀X2机器人、智元远征A2机器人和一台宇树G1机器人。
“我们带机器人出场一次,差不多会收5000元-6000元。”David说,自己每个月大约能接十场活动,虽然月收入能达到五万元上下,但成本同样不低。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器人本体的购置费用平均每台十几万元,“能够二次开发的版本相对卖得贵一些,为了机器人的表演效果,这笔钱不能省”。

除去本体的费用,机器人租赁生意的成本几乎都在二次开发和运营维护上。想让机器人跳舞,一分钟左右的舞蹈开发报价约3000元。“这个报价几乎是‘地板价’,效果也不好,动作的幅度、力度、丝滑度都不好。”David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想要机器人跳舞效果更丝滑,需要花费上万元。
让机器人跳舞,并不只是“下个指令”这么简单。租赁商如果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就需要请专业团队在具备二次开发接口的机器人上编写和部署程序,通过代码为机器人设定动作逻辑和节奏。David说,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就需要经过反复调试,让动作在节奏、幅度和连贯性上更贴合音乐节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3天左右,不懂编程是肯定不行的。”
在全国首届机器人租赁峰会现场,记者体验了智元新上线的灵创和灵心平台。前者针对机器人的动作设定,后者更多偏向机器人的“人设”和交互内容设置。第一财经记者上传了六秒左右的视频,平台将记者的动作映射至机器人上,并让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进行学习。
灵犀X2很快完整地复刻了记者的这套动作,尽管抬手的动作幅度和真人还有所差异,但整个过程耗时不到一小时。智元的工程师伍思睿(化名)向记者建议,在上传动作的时候,可以穿一些比较修身的衣服,“这样关节、运动轨迹对应和学习效率会比较高一些”。
在灵心平台内,二次开发者则能够针对性地自定义交互内容。记者观察到,现场的A2机器人在交互时使用了豆包作为基础模型,工程师江小白(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这一平台,开发者能够根据商演、导览等不同应用场景,设定机器人的语料与互动逻辑,让它在与观众交流时更贴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未来我们也会结合特定IP进行语料、人设的包装”。
相比灵创平台以动作复现为主,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姜青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灵心平台更侧重于提供情绪价值,“针对这两个平台,我们也设定了付费的机制,会在近期上线”。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为了推动租赁业务的发展,智元这一次也引入了金融领域的合作方。智元机器人的合作方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智元的租赁生态中,智元作为主机厂提供本体和技术,飞阔科技负责运营与内容打造,而上海电气则承担金融支持的角色。
“如果租赁商想要买几台机器人开展租赁业务,可能一开始就需要投入几十万元。”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金融杠杆,租赁商有机会以较低的资金量参与业务,减轻现金流压力。
“租赁商也可以通过‘租转售’的机制开展自己的机器人租赁业务。”李可为告诉记者,以智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远征A2举例,未来租赁商如果向他们租赁机器人投入运营,月租价格大约在2万至3万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