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发布,为未来五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对比以往发布的文件发现,“新能源汽车”自“十二五”以来首次没有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罗列名单中。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不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此,受访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汽车产业的指导精神体现为强调“高质量发展”与“结构性政策”,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推进,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步入成熟阶段。而从长期看来,低空经济、新材料、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的整体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将从中受益。
政策转向高质量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日趋成熟的阶段,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他指出,传统新能源汽车领域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而在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批发渗透率达53.5%,零售渗透率更是升至57.8%,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罗兰贝格在《2025年智能电动车补能生态体系指数》报告中进一步指出,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售渗透率预计从2023年的20%提升至25%,其中中国继续领跑,渗透率从36%提升至49%。
回顾“十四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发布近百项技术标准,支持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成完整产业体系,实现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60%。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已经成为市场新车型的亮点和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量。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向第一财经表示,近期重要文件对汽车产业指导精神体现为强调“高质量发展”与“结构性政策”。虽未着重提及新能源汽车,但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政策从普惠扶持转向精准发力,一手抓消费与使用便利,一手规范竞争与技术创新,保持连续性,引导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在10月份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
辛国斌还提到,将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深化开放合作,支持中外企业深化技术、标准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事实上,交通运输场景多元、数据丰富,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先行落地领域之一。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部门日前印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加大关键技术供给,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
结构性推动产业跃升
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实现下一步跃升?
崔东树认为,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坚定长期主义,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线加强技术攻关。整车企业应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优化产品体验,完善基础设施与运营服务,构建产业闭环。同时,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多产业融合,助力新业态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他同时提醒,要运用政策工具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供给侧,应强化准入与安全监管,完善“双积分”与碳排放管理,推进产能规模化;在需求侧,要用好以旧换新与购置税政策,合理引导消费,规范地方补贴;在监管端,则应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针对购置税与以旧换新政策,崔东树建议,购置税可延续“退坡+限额”思路,保持政策稳定,并可考虑引入技术或安全门槛与差异化税率,激励企业技术升级。以旧换新政策应强化绿色导向,对换购新能源汽车给予更高支持,推动跨年度政策衔接,简化兑付流程,引导地方资金向公共服务短板领域倾斜。
纪雪洪认为,过去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补贴等多种方式给予了大量支持,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相关补贴政策也在退坡,而未来政策会考虑将更多资源投向仍需重点培育的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新材料、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而这些产业领域的发展,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的整体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