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10月30日,百川股份(002455.SZ)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7.32%;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42.77亿元,同比增长9.40%。
作为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线布局的化工龙头,百川股份近年来积极在锂电材料领域实现布局延伸,通过投资建设针状焦、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锂电池资源化利用等项目,逐渐形成从上游原料到下游锂离子电池的完整锂电产业闭环,实现从产业链源头到终端的全覆盖。
而在这一产业闭环中,旗下子公司海基新能源更是重要的业绩增长引擎。其主营锂离子电池、电池组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应用场景覆盖全面,已形成大型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产品、户用储能设备及通信备电等多领域布局,凭借丰富的案例积累与技术储备,在储能赛道持续发力。当前大规模储能场景对电池安全、一致性、功率的要求日益严苛,海基新能源精准切入行业痛点,推出的准固态电池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优选方案。
在技术突破上,海基准固态电池实现多维度升级。安全性能方面,通过固态电解质替代大部分液态电解液,将电池热失控阈值从170℃提升至230℃,成功通过针刺、120℃热箱测试,彻底消除泄漏燃爆风险。寿命与成本平衡上,半固态结构有效抑制SEI膜持续生长,在25℃工况下循环次数超10000次,可完全覆盖储能10-15年的生命周期,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温度适应性上,优化磷酸铁锂电池温度敏感性,工作温度拓宽至-20℃~60℃,无需复杂冷却系统即可适配极端环境,进一步降低系统集成难度。
核心性能升级之外,海基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工艺兼容性也为产业化落地提供助力。海基准固态电池(磷酸铁锂体系)质量能量密度≥220Wh/kg、体积能量密度≥480Wh/L,较当前液态体系提升25%。其技术路线上聚焦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通过纳米级颗粒分散调控微观结构,兼顾低内阻与长寿命。同时,自主研发的“梯度加压化成技术”则改善电解质与正负极界面接触,阻抗降低30%以上,1p倍率充放电温升<5℃,完美适配储能高频充放需求。更关键的是,该技术仅优化涂覆及化成工艺,可兼容现有产线,无需大规模改造,为产业化落地提供便捷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行业资讯平台高工储能10月16日发布的信息,海基近期推出的135Ah1C储能电芯通过材料优化、结构创新及工艺升级,实现充放电性能稳健性、高循环寿命与低内阻的协同,充放电能量(2Prc)/充放电能量(Prc)均≥95%,在大规模储能电站运行、工商业储能系统调度等实际场景中,既能稳定充放电减少能量损耗,又能兼顾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
展望未来,海基新能源在准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多场景布局,已构筑起差异化竞争壁垒。随着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及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需求释放,海基准固态电池有望持续贡献增长动能,为百川股份打开长期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