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规划建设5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增强其增长极的作用。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发布,《建议》明确提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
战略地位重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在2020年提出的,当年1月,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并赋予了打造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定位。不过,对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最近出现了一定的讨论。
原因是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在这份文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未与东部三大经济圈并列,而是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并列,因此,有一部分意见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降档”,或者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并不高。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组副组长丁任重向第一财经表示,《建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提法,进一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性正名。
丁任重表示,“此前有的文件表述给理论界和实务界造成了一定的误会,我们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了,但是,有的认为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高的档次,这个文件有利于认清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性。”
《建议》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一节中,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雄安新区建设并列,排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后。
具体表述为,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各展所长,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振兴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向第一财经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确实不在区域重大战略内。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相关表述放在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中。
“十四五”规划显示,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出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另外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又将成渝与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并列。
不过,陈耀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是明确的。它既是西部体量最大的城市群,西部发展的一个动力源,也是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一。成渝地区担负的使命更大,要带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又要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还要守牢生态屏障建设。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规划纲要时强调,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定位也落实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中。
实际上,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没有列入到“十四五”规划的区域重大战略中,但是其在全国全局中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十分凸显,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磅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并不存在“降档”。
其中,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确立为全国一极
事实上,梳理这些文件显示,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要求更加明确。丁任重还表示,《建议》提出要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也说明要进一步推动实施这一战略,壮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模。
陈耀也表示,相比东部三大都市圈主要讲高质量发展,《建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讲提升发展能级,说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要求有所不同。发展能级就是以经济规模为核心的综合实力,包括功能服务、带动能力等。
10月22日,四川省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5年发展成果。数据显示,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区域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全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从经济规模来看,2020—2024年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19年不足6.4万亿元,2024年达到8.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从2019年的6.3%提高到2024年的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达30.3%;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丁任重表示,2020年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时,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还比较小,但2024年已经达到8.7万亿。“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迅速,越来越显示其形成全国经济“第四极”的位置。
其实,关于经济“第四极”争论一直并未停息。不过,陈耀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战略地位,毫无疑问都是中国经济一个增长极。虽然有谁是“第四极”“第五极”的争论,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毫无疑问是中国的一极。
他认为,《建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要求,说明其与东部三大经济圈相比能级还不够大,因此,目标就是对标这三大都市圈,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十五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要围绕规划的战略定位,提升发展能级,增强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