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窦世平)由北京金融法院承办的2025金融科技大会金融科技法治平行论坛10月30日在京举办。来自法律、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业内人士热议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相关法制保障及规则建立。

2025金融科技大会金融科技法治平行论坛现场,上证报记者窦世平摄
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在论坛上表示,科技创新是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金融作为源头活水,法治是支撑保障,是支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的两大基础要素。她介绍,北京金融法院的职责是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工作方法中,北京金融法院始终坚持深入行业、深入产业、深入产品,从而更加精准的进行司法的支撑和服务。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表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肩负着将资本导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新赛道,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时代使命,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需要司法精准护航。具体而言,要创新司法裁判规则,助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明确投资预期,防范金融风险;服务转型升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金融机构利用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但数据质量和安全风险时常成为工作的羁绊。对此,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温天宁介绍,接下来北数所会重点在四个方向进行发力:建制度,围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数据资产金融创新等重点业务制定规则和标准;促开放。扩大重点领域数据开放,特别是工业制造、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密集的领域;强供给,聚焦人工智能数据集的建设,支持行业和垂类大模型研发,为金融科技提供更优质的“燃料”;守底线,上线合规审核等智能系统,筑牢数据流通安全的防线。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时建中在大会演讲时表示,金融科技的创新已将风险从单纯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极大的转向了技术风险、模型风险和合规风险,未来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包括在未来的金融司法过程中,必须能发展出能穿透技术黑箱、去中心化环境中界定责任,并有效保护金融时代金融消费者的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