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收盘,沪指跌0.73%,重回4000点以下。对于近三日A股市场在“4000点”的横盘反复,在业内人士看来,对比此前的两次4000点,当前市场显得更加稳健。长期来看,除了市场本身的估值优势外,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国际环境的改善、资金面积极改善、科技产业周期爆发也将成为四重驱动力助推市场持续上行。从四季度的投资机会看,前期强势行业预计将有所降温,弱势板块有望短期“高切低”或“补涨”。而对于个人投资者,当下仍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攻守兼备的投资组合,构建多元化资产配置。
本轮“4000点”更扎实
近日指数的强势攀升无疑让股民和基民感触颇深。
2023年入市的“90后”基民王先生,在手机上见证了沪指从2689点到4000点的过程,“看着指数跳上4000点的瞬间,手都有点抖,屏幕上的红色数字像一剂强心针,感觉这是有政策在托底”。
“之前的两次4000点既然都没能赶上,那这次必须跟着喝口汤,除了先买点ETF试试水外,必须支持中国科技。”“00后”股民小郑发了条朋友圈。
拥有35年股龄的老季则一声叹息,他的持仓中,2015年牛市顶峰买入的股票终于回到成本线,收盘前他已经选择卖出部分仓位,在之前的两次“4000点”时都加过仓的他,这次似乎不那么乐观,“经历过太多牛熊市转换,现在的原则是部分止盈、降低仓位、冷静观察”。
如今的A股,第三次一只脚踏入了4000点。回看沪指2007年第一次和2015年第二次的4000点,彼时资金蜂拥而至,杠杆推动下的牛市也伴随着泡沫,仅数月后便迅速下跌,步入新一轮的熊市调整行情。
如今的4000点则沉稳不少,“存款搬家”的中产主力不再无脑跟风,“轻大盘、重结构”成为理性选择;成熟的投资者依然坚持“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方式,一边坚守国内“科技主线”,一边观望海外产业发展程度;此外,市场估值也未出现盲目拔高现象,对比2007年5月9日第一次沪指站上4000点时,全市场PE估值高达41倍;第二次2015年4月8日PE估值接近20倍;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收盘,沪指市盈率为16.81倍。
“这种估值优势,正是长线配置型资金的信心来源,更是判断其为‘长期牛市’的最重要依据。”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与2007年的牛市行情相比,这一轮牛市的估值更便宜,股市价值中枢进一步抬升。而对比2015年,这一轮牛市则卸下了高杠杆。所以,与前两次相比,本次A股突破4000点,将会更加稳健,持续时间也会更长久。
除了市场本身的估值优势,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国际环境的改善、资金面积极改善、科技产业周期爆发也将成为四重驱动力助推市场上行。目前A股市场的4000点显得更加稳健。而对于本轮牛市的持续时间,则取决于美联储降息周期、A股增量资金补充持续性、A股政策环境的助力以及两融余额增长预期等。
而关于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后是横盘震荡还是持续上涨,不同分析观点存在差异。知名经济学家洪灏坦言,通常牛市发生时,首先是机构投资者入场,然后在上涨行情的后半段,散户资金才会参与。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散户资金大规模参与,可能仅占市场总量的20%左右,因此本轮上涨很有可能持续。展望后市,在通常支持性政策密集出台的四季度,更多市场参与者有望开始交易、投资。而大宗商品的逐步回暖,上游的通缩预期以及PPI数据的进一步改善,都将一一反映到股指中。
面对上证指数连续三日的横盘震荡,某国内公募基金首席分析师则认为,四季度前期强势行业预计将有所降温,弱势板块有望短期“高切低”或“补涨”,但切换过程中通常轮动快且持续性短,把握难度大。但中长期市场上涨趋势延续,坚守AI产业趋势和景气硬支撑领域这两个正确方向更为重要。
新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
近日,沪指再创十年新高。在此轮市场持续走强的背景下,“95后”“00后”投资者正加速涌入。随着投教的普及,对于“Z世代”来说,投资理财观念早已刻进DNA。他们带着差异化的认知、多元的操作风格与极具辨识度的个性,也悄然重塑着“Z世代”的投资与理财风格。
某券商“00后”理财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两天不少身边的同学、朋友纷纷咨询开户和投资,也会明确提出诉求,想要我推荐相关‘主题基金’,比如科技、创新药、有色金属等”。
对此,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新投资者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对于第一次亲历“牛市”的“95后”“00后”,投资切忌盲目追热点和加杠杆,要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理念,在捕捉高成长机遇的同时,也要依托稳定资产抵御风险,二者结合方能构建攻守兼备的投资组合。
某券商资深投顾人员则表示,在当今的分化行情下,布局ETF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虽然选行业和选股的基本逻辑大差不差,但实操起来选择行业的难度确实低得多。长期看好的方向无非就是科技,把握好交易节奏、在科技的大类里轮动即可。
面对近期的市场情况,国联民生相关财富规划师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自去年“924”行情开启,大量新投资者入市,投教工作也提升至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公司“自上而下”通过多种方式向投资者宣传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引导投资者避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等非理性投资并及时发布投资策略报告和市场分析文章,介绍ETF、长期投资等产品和理念,帮助投资者科学投资观。
“长钱长投”下应多元化资产配置
10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落实长周期考核,丰富长期投资产品与风险管理工具,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从资金规模看,机构资金持续入市。Wind数据显示,1998年至2025年三季度末,中国公募基金整体为持有人创造了超过8万亿元的利润。仅在2025年,公募基金为投资者带来的利润便已突破2.7万亿元,远超历史上任意自然年,彰显出其作为财富管理工具在践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场规模再创新高,总规模达36.74万亿元,其中,ETF规模再创新高,达5.63万亿元。显示出公募基金市场的持续扩容和投资者信心的稳步增强。
对此,海富通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李影表示,要注重拓展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风险偏好,灵活调整策略,构建一个涵盖股票、债券、黄金、大宗商品、实物资产等不同资产类别的组合,有助于分散风险、增厚收益。
具体来看,比如在固定收益类资产方面,适当增加债券久期可以锁定长期收益,但要注意流动性风险和利率波动风险。而在权益类资产方面,高股息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下配置价值提升,因其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是,也要注意防止低估值陷阱,避免投资当前估值低分红收益率高但发展前景差、未来盈利和分红不断走低的公司。
富国基金则表示,公募基金的三季报告诉投资者,未来的战场在科技、在创新,在那些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产业里,但仍需配置一部分“有股息保护、资产负债表健康”的价值股,可以作为组合的“压舱石”;同时,用一部分仓位去追逐高成长的科技赛道,博取超额收益。这种“哑铃型”策略在当前环境下或许更为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