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部署三大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推动老有所养,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养结合服务。
系列养老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正推动我国银发经济加速崛起,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在这背后,是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深化的现实支撑。国家统计局2025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十五五”期间,我国预计年均新增老年人口约1400万。
在2025第三届中欧老龄产业创新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指出,“十五五”是我国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他基于权威数据测算预测,未来十年中国银发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超过12%,市场规模将从几年前的约7万亿元(占GDP 6%)迅猛增长至2035年的3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10%。
海量养老需求催生出庞大的市场规模,既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家庭模式及公共服务体系都带来了系统影响和挑战,也孕育着新的转机与机遇,如何将“银发”从沉重的负担转化为发展动力,成为新时代的重大命题。
直面挑战
医疗健康作为银发经济的核心赛道,智慧医疗升级、AI技术赋能疾病筛查、适老产品爆发、康复辅具创新等细分赛道多点开花。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进一步印证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1%、7.5%。
然而,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行业深层次的发展瓶颈也逐渐显现。唐派集团董事长张新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当前国内康复器械与银发用品市场最核心的矛盾在于供需不适配,这也是制约行业盈利模式成型的关键症结,具体可从需求对接、渠道建设、市场成熟度三个维度窥见一斑。
其一,需求端与供给端存在明显信息断层。尽管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催生了旺盛需求,但消费者普遍面临“选品难”“购品难”的困境,既不清楚何种产品能精准匹配自身需求,也缺乏便捷的购买渠道,更没有专业人员提供适配推荐服务,导致潜在需求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消费。
其二,消费渠道建设陷入“两难”困境。与母婴产品连锁品牌的普及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范围内尚无形成规模效应的知名老年用品连锁品牌。若开设陈列数千种银发产品的大型门店,高昂的房租等运营成本极易导致亏损;若缩减品类,则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形成“品类多则亏、品类少则缺”的渠道建设死循环。
其三,市场成熟度与产品供给结构不匹配。国内老年群体中“活力老人”占比极高,失能老人占比相对较小,但现有康复辅具与银发用品大多聚焦失能老人需求,导致产品销量难以支撑企业研发与运营成本,市场尚未进入供需平衡的成熟阶段。
在张新峰看来,我国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市场教育的缺失仍是关键短板,以海外需求旺盛的“防跌倒护具”为例,由于海外老龄化进程起步早,消费者认知度高,而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用途与价值认知不足,导致该类产品陷入“没人买、没人做”的窘境。更重要的是,市场教育需要长期投入巨大成本与耐心,单靠个别企业难以完成,直接导致行业整体市场体量与盈利能力未达预期。
渠道与产品的问题在养老服务场景中同样凸显。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已确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9073”养老格局。在居家养老领域,政府通过“家庭床位适老化改造”工程提升服务可及性,2024年全国已完成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设施陷入“有供无人买”的运营困境,不得不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转,商业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升。
面对多重挑战,行业发展方向逐渐清晰。恺邻集团董事长顾晓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行业的核心发展需牢牢把握“服务场景”与“运营属性”两大维度。服务场景上,应聚焦居家与社区这一主战场,贴合“9073”格局的核心需求;运营层面,需精准平衡“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双重属性。
“养老行业既是注重民生保障的‘慢赛道’,也具备商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未来,随着政策精准落地与企业深耕细作,行业有望构建起‘需求精准匹配、服务品质优良、盈利模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生态。”顾晓青强调。
挖掘发展新机遇
“十五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快速增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数据显示,老年人口规模将从当前的约3.1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3.9亿人。作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经济活动的总和,银发经济前景可期。
对于市场规模的增长潜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鹏瑞金融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PhD)、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测算,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在2025年可达约9万亿人民币,至2028年有望突破12万亿人民币,堪比房地产高峰期的规模。
在庞大的市场体量背后,细分赛道的布局方向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才金医药董事长、中欧校友老龄产业协会联席会长宫惠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养老仅为银发经济的细分领域之一,从全行业视角看,三大核心赛道值得重点布局。
首先是康养服务领域,聚焦与健康直接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供给,贴合老年群体核心需求;其次是科技产品领域,涵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外骨骼机器人、AI疾病筛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专业营养素等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产品类细分行业,是技术赋能银发经济的关键载体;最后是消费升级领域,围绕“活力老人”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覆盖服装、旅行、老年大学、文化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为消费品企业开辟了全新增长空间。
在宫惠民看来,未来20年的银发经济大潮是人口发展规律下的必然趋势,从业者需树立三大核心认知才能把握机遇。其一是坚持长期主义理念,摒弃短期盈利导向;其二是坚守人文关怀底色,真正站在老年消费者需求角度,契合中国内需升级与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把品质作为立足根本;其三是锚定科技创新方向,让科技真正造福银发群体、做强银发产业。
除了企业自身的布局与认知,政策环境的优化成为激活行业潜力的关键变量。谈及未来发展,张新峰期待由政府牵头开展行业科普工作,带领企业进行产品宣传推广。这一模式既能借助政府公信力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又能有效规避企业单独宣传可能涉及的合规风险,大幅加速市场教育进程,破解需求转化难题。
另一方面,张新峰建议优化创新监管政策,在医疗器械注册、日常监管等环节给予企业更多创新空间,鼓励企业探索新型产品设计与服务模式,推动行业产品迭代升级,充分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很强,加上进一步的政策,银发经济就能释放更大潜力。"张新峰强调。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对银发经济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政策精准赋能的导向日益清晰,行业正迎来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