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谭镕)“人形机器人的百台级交付只是起点,市场正在迈向万台级的未来。”近日,在上海召开的2025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 ASIA 2025)上,仙工智能具身产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仙工智能轮式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小批量交付”。
今年5月,仙工智能递交招股书,计划通过18C章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家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正迈向多元化未来。
“机器人大脑”技术与平台并重
“仙工智能打造的机器人开放平台上,不是只有人形机器人、机器狗,公司正在为各种形态的机器人提供‘智能大脑’,即提供机器人控制系统。”该负责人说。
这家以控制器起家的公司正在完成从“幕后大脑”到“机器人开放平台”的跃迁。“‘机器人大脑’正是仙工智能切入人形机器人、机器狗赛道的底气。”在仙工智能看来,“机器人大脑”不仅是一个硬件控制器,更是一个集导航、功能安全于一体的“智能中枢”,它让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性、运动稳定性和任务执行能力。
2024年9月,仙工智能推出全球首款一体化具身智能控制器SRC-5000,并带来搭载该控制器的轮式人形机器人,正式官宣进军具身智能赛道。今年继续推出SRC-1000系列控制器,可满足四足/六足机器狗等复杂仿生设备的定制化开发需求,推动机器狗从远程操控向自主导航升级。在CeMAT ASIA 2025上,公司再次集中展示了搭载其控制系统的3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和2款四足机器狗。
据介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控制器已适配超300种零部件,支持超1500家集成商与终端客户,累计有超1000个机器人款型通过一站式机器人选配平台——星云平台部署,业务覆盖3C、汽车、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超20个细分行业。
在技术之外,“平台化”是仙工智能的一张“王牌”,公司采用“技术+平台”双飞轮驱动模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为行业提供集开发、获得、使用一站式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一款能落地的机器狗,需要好的本体、定位导航系统和业务软件等。仙工智能的角色类似整合者:基于公司机器人开放平台,整合各个环节核心优势,形成并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仙工智能解释道。这种模式不仅让产品性能指标更优,还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凭借上千家合作伙伴与集成商资源,仙工智能得以快速获取真实场景需求,加速商业化落地。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84亿元增长至3.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5%,平均综合毛利率约为47%。
锁定巡逻巡检与末端配送赛道
当前,机器狗市场玩家众多,仙工智能的产品商业化明确商业路径:两款新品机器狗重点锁定巡逻巡检与末端配送两大核心赛道,瞄准市场刚需痛点。
“我国仍有大量园区、厂区未能实现高效自动化巡检。”仙工智能表示,“公司正在与多家物业公司等接洽,市场空间非常明确。”
在末端配送方面,公司瞄准“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自动化难题。在仙工智能看来,在部分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机器狗可替代人力完成爬楼送货。
同时,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仙工智能希望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公司不跟同行拼机器狗本体价格,也不单纯比控制器性能,而是提供贴近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仙工智能称,公司期望以“自研控制器+自研上装业务软件+合作伙伴本体”的整体解决方案赢得客户信任。
人形机器人未来将至
相较于机器狗的“短期落地”,仙工智能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更着眼于长远。“仙工智能将人形机器人的初期应用场景锁定在箱体搬运、上下料、拣选这三大工业场景。”仙工智能称。
“尽管当前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场景应用中‘经济性不足’,但也有一批客户愿意‘躬身入局’。这些企业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未来重要趋势,愿意接受技术不成熟、价格较高的现状,提前入局探索场景落地。”仙工智能称。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泛化性’。”仙工智能表示,当前工业场景中的上下料、搬运方案多为“专机型”,而人形机器人基于大模型技术,具备更强的场景适应性与想象空间。
不过,在仙工智能看来,人形机器人的成熟需要5年至10年时间,整个产业链仍存在诸多待解难题。AI模型的准确率、硬件核心零部件的稳定性、末端集成商的交付能力等仍制约行业发展。“现在人形机器人公司都面临量产难题。做出一台原型机不难,难的是批量交付、质量稳定、成本可控。”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