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香妆协会产业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行业规模已突破万亿,2024年达到10738.22亿,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2025年10月28日,在上海举办的“美创赋能·营在静安大咖聊营商(2025)之美创静界营商环境主题活动”上,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发表了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强调,中国香妆规模数据和趋势都被低估,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他提到,“在统计数据中,美容院等线下渠道以及部分线上渠道如唯品会未被纳入统计,因此实际行业规模更高。尽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化妆品零售额同比下滑1.1%,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整体下滑,因为该数据仅统计了规模以上企业,且存在企业规模变化导致的对比差异,事实上行业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此外,私域渠道、医美行业等也未被纳入此统计范围。”
线上销售的增长印证了这一判断,中国美妆线上销售占比已达65%,成为电商第一大类目。姚永斌指出,与欧美市场香水消费较多不同,中国消费者将57.5%的消费投向护肤品(欧美护肤品消费约占40%),及27.6%投向了个人护理品类,这一“刚需+高频”的结构特征,为企业优化产品矩阵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他看来,根据香妆产业的“十五五”规划,中国将成为世界化妆品智能制造大国,科技研发中心,原料智造中心,品牌智造中心,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中心,包装包材智造中心,全球消费中心,以及标准、政策、产业研究中心,各项指标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都将达到较高占比,并在2035年进一步提升。
其中,在全国建设“八大中心”中,上海将扮演重要角色。
他认为,上海静安有望成为全球美妆总部中心,上海本身则是中国化妆品产业的科技创新中心。他指出,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已达全球第一,人均消费接近700元人民币。未来,随着高端美妆企业总部不断布局上海,上海将成为全球的美妆品牌总部基地。
作为香妆行业近年来的热点领域,医研安全性受到了各界的关注。面对消费者对“安全+有效”的双重刚需,姚永斌提出,医研企深度协同是破解产业痛点的关键模式之一。
他强调,消费者对美妆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善,更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研企共创模式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因为医院和研究机构在标准和合规方面比小微企业更加重视,能够为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和专业验证。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市场需求的驱动,消费者对安全、有效、合规的产品有强烈需求,同时品牌通过科学传播和专业验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情绪价值,增强品牌忠诚度。
在“医研企三位一体”联动模式下,医院机构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皮肤生理学、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等基础研究,为产业提供“源头创新”支撑。这种合作能够确保产品从基础研究阶段就具备科学性和安全性。科研院所与美妆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转化成本。
姚永斌表示,医研企共创模式能够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医院机构提供专业的皮肤科学洞察和临床验证能力,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科研院所攻克基础研究难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确保产品的有效性;美妆企业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确保产品的商业成功。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认可。
姚永斌认为,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生物科技、绿色发展以及现代产业经济构建都与全会公告紧密相连,产业将发生深刻变化。
他预估,国内消费仍有近15%的增长空间,国产化妆品占比预计未来将达到70%以上,国际品牌也会加快本土化步伐。
中国香妆的征途是世界。
姚永斌强调,行业已具备出海底气,“2024年中国化妆品出口额达512亿,同比增长11.9%,海外需求持续升温。当前,上海已有企业通过收购海外品牌等方式探索全球化路径,成为本土品牌 ‘走出去’的样板。”
他建议,跨境电商是中国化妆品品牌出海的重要渠道之一,Tiktok社交平台等新兴渠道也为品牌出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通过这些渠道,中国化妆品品牌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然而,他也提醒企业,品牌出海需超越“产品输出”的单一维度,更要传递文化价值,“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以提升中国化妆品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