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加速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质文体产品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刚需”。10月29日,北京市政协围绕“提升文体产品供给水平,助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召开协商座谈会,多位委员及专家聚焦儿童文旅供给、创新场景体验、票根经济等关键领域,提出构建多元产品体系、打造“一场景一品牌”特色IP、建立跨部门统筹机制等建议,助力全国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构建多元儿童旅游产品体系
一直以来,北京都是全国热门旅游城市。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以及国庆中秋假期,北京稳居全国热门目的地榜首。随着亲子游群体快速增长,如何提供与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精准匹配的旅游产品,成为首都文旅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5年3月,北京全域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目前,北京已建成若干儿童友好社区、公园及公共空间,东城区绘制的“儿童友好地图1.0”覆盖68个校外实践基地、医疗健康空间等点位,助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首都旅游发展。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秘书长苍玉清谈到,当前北京虽有部分亲子景区和儿童主题乐园,但产品多为浅层娱乐,缺乏教育性、互动性、沉浸式高质量内容。
针对这一现状,苍玉清建议构建多元融合的儿童旅游产品体系,打造适龄化、分众化产品线。具体包括推出“童游北京App”,设计分龄研学路线与任务包,支持开发城市寻宝、探究式研学等创新项目,鼓励国有文旅平台联合社会力量开发“城市微度假”型儿童主题产品,构建“日常可达、教育可感、互动可玩”的文旅新场景。
实践已见证创新模式的成效。苍玉清介绍,今年端午假期,首钢园通过举办京津冀青少年篮球精英邀请赛,开放滑雪大跳台并推出亲子体育项目,实现客流18.4万人次、消费额9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35.2%,成为冬奥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此外,苍玉清还建议加强儿童文化内容供给,联合市教委、市文旅局开展“文化进景区、博物馆进课堂”行动,引导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设计儿童专属展览与亲子研学课程,让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生动教材。
打造“一场景一品牌”特色IP
在消费模式从传统场所向体验场景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打造高质量的体验场景成为北京文体旅融合的必修课。
“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在数十家专业剧场与特色空间上演117部精品剧目,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中网、WTT中国大满贯赛分别落地国家网球中心和首钢园,累计实现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带动周边综合消费数亿元,展现出场景化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强劲拉动。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当前北京文体场景仍存在内容与场景融合深度不足、品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形式嫁接多、文化叙事少”制约了体验质量的持续提升。
为此,郭媛媛建议强化空间供给、服务效能,建立全市统一文体空间资源平台,梳理商业载体、公共空间、闲置场馆、老旧厂房、地下空间及学校体育设施课后时段等资源,实现“一图统揽”。同时,出台《城市空间植入文体功能设计导则》,明确改造标准,降低“非标”空间合规利用成本。
在推动场景创新、品牌培育方面,郭媛媛还建议,鼓励各类空间在活动类型、驻场机制和科技应用方面积极探索。支持艺术团体、体育协会等与重点场景建立长期合作,打造“一场景一品牌”特色IP。郭媛媛提出,推动各区依托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节展,如运河公园推出“大运河”实景演出与赛艇体验,实现“一个场景、多重体验”。她还建议实施“北京故事”内容植入计划,通过市级文体基金专项扶持具有文化深度与市场吸引力的优质项目。
在运营机制上,郭媛媛还提出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对公共空间整体策划、统一招商、综合运营。推动“文体+”产业融合,引导新型文体场景与商业、旅游业态联动,构建满足“好听、好看、好玩、好嗑、好受”情绪特质的消费微生态。支持成立轻资产运营公司,鼓励商业地产、物业公司与文体内容团队合资合作,探索“冠名权+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长期投入。
建立统一的票根经济统筹机构
北京正积极探索以“票根经济”为抓手,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动力。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在协商座谈会上表示,北京创立了“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构建了“一环、四区、N场景”赛事布局,但票根经济涉及体育、文旅、商务、交通、财政等多部门,消费券、商圈优惠、出行信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衔接不畅、标准不一问题。
为此,蒋依依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跨部门合作平台,建立统一的票根经济统筹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执行效率,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能够有效衔接、统一标准。同时,联合银行开发赛事联名信用卡、消费分期等专属金融工具,推行“消费券+积分兑换”联动模式,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体育场景的应用。
蒋依依指出,北京坐拥国家体育场、五棵松体育馆等顶级场馆资源和“双奥之城”IP,可以以奥运场馆等核心资源为枢纽,系统构建体商文旅融合生态圈,重点规划“十分钟消费圈”,推动场馆客流高效转化为商业消费流。在五棵松、首钢园、国家网球中心等区域率先开展“赛事—商业—文旅”一体化示范项目,同时依托北京市发布的“跟着赛事去旅行”宝藏线路,有机串联场馆、商圈与文旅节点,形成连贯、互补的消费动线,切实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消费留量”。
针对部分商家因成本顾虑参与度低,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消费生态的问题,蒋依依还建议设立赛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基于消费增量的收益分配机制——例如将带动消费的80%返还商家、20%用于公共设施升级,同时鼓励商户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赛事运营,共享流量红利,构建可持续的票根经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