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24日,2025(第七届)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
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机电、人体与环境工程分会、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航空工业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航空机电系统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航空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上海会员工作站支持,闵行区吴泾镇人民政府协办,江苏省暨南京市航空航天学会,上海市航空学会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及上海广尧航空共同承办。
论坛以“智驱绿翼·融创未来——构建韧性航空机电生态”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国际组织、主机单位、顶尖高校、领先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知名企业的近300位嘉宾共同参与,近30位专家发表演讲。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吴跃,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磊,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原主任、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理事长沙南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丽君等分别为论坛致辞。

吴跃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吴跃在致辞中表示,航空机电系统是航空产业的“核心命脉”,其发展迎来智能化、绿色化、韧性化的转型窗口。他强调,技术突破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本届论坛首次设立低空经济生态探访,旨在促进“干线+低空”技术互补。学会将发挥平台优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机电创新生态。

高磊
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磊在致辞中强调,全球航空业正处在复苏增长与绿色变革的关键节点,机电系统作为保障飞机安全、高效、舒适运行的核心,正经历多电化、AI赋能等深刻技术变革。机载公司将以“技术引领、生态共建”为使命,开放平台、共享资源,推动高压电气化、智能检测等共性技术攻关,与全球伙伴携手构建更具韧性的航空机电产业生态。

沙南生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原主任
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理事长
沙南生在致辞中指出,航空机电系统的核心在于“装备”,装备的性能决定了系统的上限。当前行业面临装备升级与生态重构的双重任务,必须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需求-研发-生产-验证”闭环。他提出,协会将通过供需对接、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促进装备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全球航空机电装备的整体水平与产业韧性。

陈丽君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丽君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航空机电系统是飞机的 “肌肉”、“血气”和“命脉” ,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他强调,面对碳中和目标与国际标准升级带来的挑战,必须加强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技术与供应链韧性建设。他呼吁以论坛为纽带,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与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航空机电生态,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专题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华勇以《大型客机液压泵自主设计制造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我国在大型客机液压泵自主设计制造中面临高压化、高可靠性、低流量脉动等核心挑战,必须突破正向设计、多场耦合仿真、材料工艺等关键技术。他强调需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液压泵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以实现大飞机产业链的持续升级。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院长齐宏教授带来了面向未来的飞机热管理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度思考;南京机电副总工程师卢岳良围绕民机液压泵源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度阐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彭聪则解读了数字孪生这一赋能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
同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多位专家围绕高性能集成制造、MBSE实践、机载产品生态建设等热点,展现了行业主力军的系统化思考。此外,国际航空安全与保障联盟及多家高新企业专家也贡献了在系统安全、AI应用、数字化需求管理等领域的国际视野与前沿实践探索心得。
会场外,20余家专业展商集中展示了机电系统领域的最新技术与解决方案,与论坛报告相得益彰,为与会者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全场通过思想的碰撞与前沿成果的展示,成功梳理了机电系统未来发展路径,凝聚了创新共识,为加速推动我国民机机电系统技术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