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巨灾保险正成为保障经济和居民生活的一把“安全伞”。
我国作为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虽近年不断扩大巨灾保险保障地区与受惠群体,但相较于全球平均水平,仍面临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缺口大、覆盖范围有限等难题。在此背景下,监管层近期出台重磅政策,为巨灾保险“出海”按下加速键,多方也积极探索,助力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
政策拓宽保险风险证券化路径
2025年10月28日下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有关保险连接证券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
据了解,“侧挂车”是保险连接证券的一种,是为了将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进行转移的一种手段。根据《通知》,“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是指是由保险公司以比例再保险的方式将保险风险分给专门设立的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pecial Purpose Insurer,SPI)。SPI通过发行股权或债权型证券的方式募集赔付资金,并将资金存入信托账户,投资于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以及时支付赔款。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指出,传统再保险市场对巨灾风险的保障能力有限,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能让保险公司从香港资本市场获取额外保障,有效补充传统再保险市场。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渠道,还能提升保险公司财务稳健性。由于巨灾业务预期波动较大,通过“侧挂车”模式,保险公司可与资本市场共同承担部分巨灾风险,平滑经营波动,增强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的韧性。同时,“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与传统金融资产相关性低,其触发与自然灾害相关,不受经济周期等常规市场因素影响,也为香港市场增添了新型投资产品,丰富了市场投资选择。有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支持与市场优势为“侧挂车”证券发行提供坚实基础,推动保险行业国际化。
巨灾保险织密“安全网”
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区域,巨灾风险呈现“复杂、多发、集中”特征。面对频发的灾害,巨灾保险多次发挥“缓冲垫”作用。以2025年为例,第21号台风“麦德姆”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东部沿海登陆,给当地带来严重影响。湛江市财政局、市气象局、金融监管分局等部门迅速启动巨灾赔付应急预案,人保财险湛江市分公司24小时内快速支付赔款4280万元,为灾后恢复重建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成立,为巨灾保险体系构建迈出重要一步。多地也结合当地灾害特点与保障需求,开展地方性巨灾保障制度试点。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拓展保障范围、研发巨灾风险模型、研究探索巨灾债券等举措;2025年2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保险公司优化巨灾保险业务。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巨灾保险保障覆盖面与受益人群不断扩大。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十四五”期间,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已在20多个省份落地,防灾减灾“安全网”持续织密。中再产险数据显示,巨灾保险试点已基本覆盖经济发展优势地区,保费规模达12.32亿元,2014-2024年年均复合增速超39%。然而,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巨灾保险保障缺口仍较明显。2024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约1200亿美元,保险赔付占比约50%,而我国保险赔付占灾害经济损失仅约10%。
业内探索巨灾风险减量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我国幅员辽阔,现有的巨灾保险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巨灾保障需求。而地震、洪水、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数百亿级别的损失,冲击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本金水平。对此他建议,保险公司应积极通过科技赋能,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推动风险管理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转变。
当前,已有不少保险公司在积极探索巨灾风险减量。比如,中国人保自主研发风控平台“巨灾安澜”系统,集成九大类9900万条风险数据,实现风险识别、模拟、预警一体化管理。国寿财险应用“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累计推送综合灾害预警信息2100万条,推动灾后补偿向事前预警转变,推进风险减量管理。
此外,我国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金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积极探索发行巨灾债券,拓宽灾害风险分散渠道。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巨灾风险事件虽然发生概率低,但预测难度大,一旦发生其破坏范围和影响力极为广泛。
霍启刚表示,巨灾保险证券化是风险分散的重要机制之一,在目前国内缺乏巨灾债券发行的法律基础前提下,中央政府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2021年生效的保险业(修订)条例为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提供了法律基础。他建议,研究探索巨灾债券,完善我国巨灾债券法律监管框架,针对设立特定目的保险公司进行规范。同时,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合理运用再保险分散风险。
“侧挂车”产品将为投资者添新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着力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同时,也开启了在巨灾债券上的探索。2015年,中再产险作为发起人,利用特殊目的机构PandaRe在百慕大发行中国首笔巨灾债券,金额为5000万美元,向境外资本市场转移了中国地震风险。2021年,中再产险在中国香港发行第一笔在港设立SPI的巨灾债券,为内地因台风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发行额度为3000万美元。2022年12月,人保财险在中国香港发行以中国地震风险为标的的巨灾债券,总值为3250万美元,这是首只由境内直保公司在港发行的巨灾债券。2025年1月,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亚洲首只采用双风险、双触发机制的巨灾债券。
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及区域保险枢纽,香港正努力通过降低成本、优化程序,创造便利保险相连证券发行的理想环境。2019年11月,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的修订协议,其中包括支持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在内地保险公司或大型企业为发行巨灾债券在香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时,放宽对其评级、资本金、偿付能力等方面的限制。2021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推出为期两年的保险相连证券资助先导计划,为合资格保险相连证券资助前期发行成本。此后,该先导计划又延期两年至2025年5月。
2024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将助力香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建设,支持更多内地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支持香港国际再保险市场加快发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宗保险相连证券在香港发行,总额达7.48亿美元。对冲基金费马资本管理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灾难债券集合,根据其近期的预测,2025年巨灾债券市场规模将增长20%,达到约600亿美元。
对于投资者来说,“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与巨灾债券有着相似的特性,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较低,其触发通常与自然灾害相关,不受经济周期等常规市场因素影响,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金融监管总局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发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将促进资本市场多元化,或将对境内股市产生结构性影响。短期内可能导致资金分流至香港市场,但长期有望吸引国际资金回流境内股市。同时,此举增强市场对金融创新的信心,提升保险及相关行业的股价表现。此外,通过优化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和风险管理能力,间接利好金融板块整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