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活力源于投资者信心,而信心的基石是完善的监管执法体系。中国证监会党委日前传达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强调,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和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资本市场以“零容忍”理念为指引,通过强监管筑防线、严执法树震慑、优机制护权益,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下一步,资本市场监管执法应从“严监管”向“善治”深化,通过制度开路、法治护航逐步构建一个让守法者畅行其道、违法者寸步难行的长效监管机制,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信心、为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强监管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前置屏障。过去五年,资本市场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期货和衍生品法、私募基金监管条例等法规发布实施,筑牢资本市场“零容忍”的法治根基;严把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深入开展财务造假专项惩治,稳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与此同时,针对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行为,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资本市场中推广应用,推动监管平台系统迭代升级,促进监管“所需”与科技“所能”深度融合。
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和科技化监管取得积极进展:法治化监管走深走实,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有效震慑了各种市场乱象,筑牢了市场法治根基;市场化监管激发活力,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推动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科技化监管赋能提质增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逐步构建起“穿透式”监管体系,显著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与威慑力。
严执法是维护市场公平的核心手段。“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聚焦财务造假等投资者深恶痛绝的违法违规问题,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惩防体系;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手段,联合最高法印发《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行政、民事、刑事追责体系。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共2214份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相关案件被行政处罚,罚没共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其中,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被分别开具41.75亿元、3.25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越博动力案中,监管部门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
业内人士认为,覆盖广、力度大、精准度提升是当前资本市场从严执法的特点。下一步,应继续坚持执法“严而有度、严而有效”,将执法重心放在惩治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上,并对主动改正违法行为、积极赔付投资者、消除影响的违法主体,依法从轻、减轻处罚。
投资者保护是强监管、严执法的最终落脚点。过去五年,资本市场完善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相关监管规则,推动出台先行赔付、当事人承诺、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等系列制度,明确申报即担责、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评价等硬性监管要求,持续健全事前事中事后有序衔接的投保体系。
清华大学法学院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汤欣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行情走向、稳定市场、平抑异动等角度考量,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都需要长期坚持。“目前A股市场中,包含财务造假在内的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仍是主要违法种类,对它们采取严打的执法态势,符合我国投资者的利益诉求”。
《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该文件将投资者保护融入到资本市场改革全流程,被视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投资者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将有力推动投资者保护质效提升。
资本市场的健康生态,始于监管的刚性约束,成于执法的利剑锋芒,归于投资者权益的切实保障。随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执法有效性持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塑造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助力资本市场在动态平衡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