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从2022年末经历“赎回潮”后27.65万亿元的规模,到如今突破32万亿元,银行理财市场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行业洗礼。
与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正持续承压。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逐季递减,从一季度的2060亿元降至三季度的1792亿元。
一边是规模不断扩张,一边是收益持续下行,银行理财行业在跌宕起伏中思索定位问题。
曲折之路:
从“赎回潮”到创新高
2022年底的“赎回潮”,是银行理财行业规模变化的重要分水岭。
早在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就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2022年一度突破30万亿元,后受债市波动引发的“赎回潮”冲击,降至27.65万亿元;2023年规模更是跌至低谷,只有26.8万亿元,被公募基金反超,让市场哗然。
近两年,银行理财市场逐步恢复“元气”。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理财规模回升至29.95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突破30万亿元,2025年三季度已站上32万亿元大关。
谈到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普益标准研究员何瀚文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一是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为银行理财吸引了更多的存量转化和增量投入;二是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转好,推动“固收+”等含权理财规模有序增长;三是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转变。
对于四季度走势,机构认为,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延续增长,再创新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随着10月银行考核压力消解、假期流动性需求回落,理财规模有望修复,单月增量或达1万亿元以上;叠加超额储蓄期定期存款集中到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居民配置理财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挑战之路:
依然困在固收里
与规模扩张形成反差的是,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正持续下行。
分季度看,银行理财今年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呈现逐季下滑态势——一季度2060亿元,二季度1836亿元,三季度1792亿元。从收益率来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到期封闭式和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73%和2.54%,呈现普降态势,且均未达到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
理财产品收益下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其配置的底层资产。固收类产品在银行理财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达31.21万亿元,占比超过97%。这类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是债券。
数据显示,债券类及现金类资产占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比重长期保持在80%左右,是主要收益来源。然而低利率环境下,票息资产收益下行,传统债券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空间面临压缩,银行理财公司依赖债券类资产的传统策略持续受到挑战。
信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权益市场配置性价比逐步提升,但银行理财公司权益资产占比偏低,且存在权益投研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突出等短板,制约了收益空间的拓展。
破局之路:
探索“固收+多资产多策略”
头部银行理财公司正在重构业务定位,认为行业将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这里隐含的逻辑是,银行理财公司亟须破局同质化,摆脱依赖单一债券的固收模式,探索“固收+多资产多策略”,努力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
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提升自身多元化投资的深度与广度,为投资者提供符合预期的收益水平,是当下理财公司面临的重要考题。
比如,中银理财董事长黄党贵日前公开表示,银行理财客户基础扩大后,风险偏好、收益目标或将迎来分化,推动包括“固收+”在内的各类产品快速发展。要改善理财产品投向过于单一的现状,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信银理财提出了一条“三步走”改革路径——从产品体系、投研能力到客户服务实现全链条升级。如在产品端,推动体系纵深化。具体为:在“稳健低波动”固收产品的底座上,加快含权产品布局,推动多资产、多策略组合发展,形成覆盖全风险等级与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谱系,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多资产多策略,银行理财公司能够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管理;通过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同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捕捉收益机会,在控制波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增强,这几乎是今年所有银行理财公司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