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义乌海关披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义乌进出口总值达6312亿元,同比增长26.3%。这是义乌前三季度外贸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规模已接近去年全年的6689.3亿元。
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到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下称“外港海通码头”)整装待发的出口汽车,今年以来长三角外贸展现出强劲增长韧性。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从上海海关获悉,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2.6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全国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7.6%,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外贸跨越新台阶
“义乌前三季度对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其中181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实现同比增长,较去年同期增加29个。”义乌海关统计分析科科长徐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改革是义乌外贸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义乌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微信公众号中表示,今年以来,义乌不断迭代原有改革成果,多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市场采购出口化妆品采购地检验改革,“跨境电商清单+报关单”集拼出口,TIR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模式落地,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自动签发、进口供应链创新首单落地……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获批以来,已陆续有一系列改革举措率先落地,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的外贸活力同样体现在上海港口的繁忙景象中。目前,外港海通码头出口航线已覆盖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的289个港口,平均每天有2艘至3艘滚装船满载国产汽车扬帆出海。
“我们积极发挥‘关企联络员’作用,通过在线业务协调机制,提前获取出口滚装船靠泊计划,协同外港海通码头实现从车辆进港、堆放、查验、移车直至放行等全通关物流环节无缝衔接,建立汽车通关预约及应急处置机制,不断优化通关监管流程和环节,保障汽车出口安全、顺畅、高效。”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查验九科科长陈佳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口岸有205万辆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5%,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累计监管外港海通码头有110.9万辆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4.2%,创历史新高。
产品向“新”
在出海版图中,长三角产品出口的高端化表现亮眼。
合肥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3510.4亿元,同比增长19%,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3.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汽车(含底盘)80.2万辆,出口量保持全国第一,同比增加17.8%。
刚落幕的2025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也传来捷报:自2023年首款中国创新药从上海出海后,上海已有9款创新药获海外上市资格,覆盖美国、欧洲、日本、印尼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更是进入密集获批期。
反映在外贸数据上,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总值达3.34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较前8个月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出口1936.7亿元,同比增长10.3%。受益于创新药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及产业政策优化,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0.7%,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撑。
农食产品贸易成新热点
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不断放大的溢出效应下,哥伦比亚咖啡豆、南非柑橘、新西兰牛奶等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特色美食通过上海口岸纷纷进口,摆上国内老百姓的餐桌。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上海海关获悉,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口岸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食品1353.4亿元,同比增长15.5%。
在业内看来,农食产品贸易已成为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新热点。以咖啡产业为例,在位于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品汇)二楼的国际咖啡港,线上线下共聚集了两百余家咖啡产业供应商、来自全球60个国家的上百家“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展商,其中包括4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咖啡豆展商,带动贸易额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