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面向“十五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围绕全面绿色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体系重构等部署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任务。
循绿而行,向新而进。新征程上的绿色转型号角已经吹响,一场以低碳为路径、以发展为使命的深刻变革正全面展开,必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生态根基、注入绿色动能。
系统变革:全面绿色转型开新局
“《建议》中明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这是一场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而非局部的、修补性的调整。”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指出,“《建议》在新的时间点上,再次确认了这一战略方向,并为其注入了更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更清晰的实施路径。”
坚实的转型基础已在“十四五”期间奠定:过去五年,中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实现每5辆电动汽车配备2个充电桩的便捷体验;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一串串数字,见证了中国绿色发展质量更高、新意更足的奋进历程。
“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建议》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具体部署,构建起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框架。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学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与多领域紧密相关,“十四五”时期已为绿色转型开好头,“十五五”期间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系统化、产业化、智能化,并进一步与经济核心内容深度挂钩。
“以当前的零碳产业园为例,绿色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备前提,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刘锋说。
双控引领:做好产业转型“加减法”
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也是冲刺2030年前碳达峰的最后五年。此次《建议》明确“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董战峰分析认为,这一表述的深层含义在于,将“双碳”目标从单一的环境治理要求,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经济结构、能源体系、治理体系的全方位重构。
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步启动,30余项制度规范落地,碳足迹管理也走在全球前列。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10月29日透露,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包括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以及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稳妥推进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在这一“双碳”目标牵引下的系统性变革中,产业结构转型尤为关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用“加减法”生动阐释了“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转型路径:一手做加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根据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一手做减法,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将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认为,未来碳排放双控的推进工作将聚焦三个方面:一是综合考量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差异化、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二是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碳排放数据收集和共享机制,明确各方碳监测责任;三是建立有效的碳排放监管和执法机制,强化对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机构的监管,加大对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抓“牛鼻子”: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十五五”期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部署,标志着中国绿色发展的内涵正在深化——绿色发展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而是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在这一框架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牛鼻子”,承担着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基础支撑的关键使命。
《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明确了“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栅洁描绘了“十五五”能源发展愿景: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让更多绿电穿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
这一愿景将通过三大举措实现:一是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二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三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十五五’能源规划将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能源规划的全新的能源规划,将构建以能源转型为导向、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全新的新型能源规划体系。”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李琼慧表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既消费电能又生产电能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交通领域车网互动、建筑领域光储直柔、化工领域绿电制氢等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承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顶层设计到市场实践,从产业重塑到能源革命,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随着“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这场深刻变革不仅将重塑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注入绿色动能。展望未来,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