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向来是衡量中国经济活力的“温度计”。它是否活跃,不仅关乎企业家信心,也关乎经济结构能否持续优化。
“十四五”以来,重庆民间投资重大项目数量增长约30%,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占市级重点项目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不只是数据上的跃升,更是一种经济治理逻辑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重庆民间投资之所以跑出加速度,关键在于其逻辑从参与者转向了共建者,从被政策推动变为由机制驱动。这场转变,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点。
一是从“放权给市场”到“赋能给资本”。
过去,地方政府往往把民间投资视为公共建设的补位力量,更多是鼓励参与,较少制度设计。重庆的做法不同,我们不止于放开,而在共建。
REITs、PPP、设备更新补助、并联审批……这些制度创新,让民间资本不再是政策客人,而是项目合伙人。比如,璧山为民企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帮助设备升级;合川在审批环节为企业腾出生产空间——这是一种赋能式治理。政府从审批者转为机制设计者,民企从被动参与者变成制度股东。这正是重庆“民间投资加速度”的底层支撑。
二是从“制造业民营化”到“技术基础设施化”。
重庆的民间投资结构也在悄然重塑。过去民企投资多集中在传统制造领域,如今正转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数据中心、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
腾龙5G数据中心、卡涞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泰盛纸业的零碳园区——这些项目表明,民间资本正从建设产能转向建设底座。它们投的不是一条生产线,而是一座城市未来的“算力、碳力与智力”。
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开始参与城市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新型公共资源的共同创造者。
这既是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是治理开放的成果。地方政府在新的产业格局中,为民企预留了创新空间,也在为经济结构注入更具持续性的动能。
三是从“投资热”到“生态冷启动”。
政策刺激可以一时点燃,但真正能托起民企信心的,是制度的确定性。审批更快、融资更顺、要素更稳——重庆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完善融资机制、改革土地使用方式,让民间投资进入一个“可预期、可成长”的环境。
资本之所以热,是因为制度有温度。这种“冷静的增长”,正是民间投资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参与共建,从短期热到长期稳,民间投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补充,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庆这轮民间投资“加速度”,展示了地方经济在制度层面的一次深度创新——政府退一步,市场跨一步,机制靠一步,民间资本自然能跑出信任与效率的速度。
这也提醒我们:真正能带来长期活力的,不是短期的政策热度,而是制度的持久黏度。当民企成为重大项目建设的共建者,当资本的信心与制度的确定性交汇,民间投资才会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