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
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李巡府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唐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当前,重庆如何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
聚焦“六个提升”
更好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近年来,重庆积极抢抓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重大机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表示。
比如,重庆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经营主体总数由2021年320万户增加至2024年超375万户;主动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规范招标采购行为,外地企业在渝中标项目数量占比保持在50%左右;持续壮大要素市场,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交易规模跻身全国数据交易第一梯队,重庆联交所整合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为全国交易品类最多的综合性要素资源交易市场。
下一步,重庆将迭代升级目标,聚焦“六个提升”,更好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其一,聚焦提升经营主体活力,构建“渝悦易企办”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健全公共信用评价管理制度,规范信用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其二,聚焦提升市场设施联通程度,加快枢纽东环线与襄渝铁路联络线、都市圈货运铁路环线等建设,布局建设临空、临港、临站等枢纽经济区,实施“公转铁”“公转水”、铁水联运工程,推广应用“一单制”“一箱制”。
其三,聚焦提升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和项目“双统筹”机制,加强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清理整治要素获取、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市场壁垒,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其四,聚焦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审慎包容执法等柔性执法机制,强化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不正当竞争等专项执法,推动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五,聚焦提升要素市场效益,抓住用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企业主导、市场需要,重点谋划实施一批“小切口”市场化改革,壮大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市场,培育数据新型要素市场,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其六,聚焦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拓展“四向”出海出境大通道,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龙头企业。
打出三招“组合拳”
促进商品市场统一
“促进商品市场统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商务委副主任李巡府表示,近年来,重庆围绕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出三招“组合拳”,加速推动形成统一大市场。
第一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庆以内外贸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培育了江北区等5个市级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涪陵综保区等20个改革试点基地,长安汽车等52家具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全市87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
第二招,畅通商贸流通,打破区域市场壁垒。重庆加强与周边省市联保联供,与四川、湖北、山东、海南等省市建立了联保联供机制,在共享市场监测信息、生活必需品组织调运、产销对接等方面加强协作。2024年重庆产蔬菜、水果约有40%供应到市外省份,成为区域生活必需品供应的“稳定器”。
第三招,加强消费联动,促进市场深度融合。解放碑—朝天门、来福士购物中心、春熙路商圈、成都IFS等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智慧商店,重庆还与四川共同发布了十八梯、下浩里、宽窄巷子、东郊记忆等65个高品质消费新场景,以及成渝一小时经济圈消费指南,促进区域间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了更加统一的国内市场。
“未来,重庆将继续从内外贸一体化、商贸流通和消费联动三个维度发力,持续破除市场分割、打通堵点卡点,推动形成更加高效、统一的大市场。”李巡府表示。
特别是,重庆将以川渝共建统一大市场为牵引,持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
具体来看,未来,两地将共同推进市场规则制度相联,支持成渝等地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联动试验,共同探索陆上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营质效,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
共同优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商贸流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协同水平,深化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试点,共建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等设施,推进农产品市场、冷链等领域投资合作;
共同构建商品市场保障体系,优化完善川渝生活必需品联保联供协作机制,培育共享重点保供企业,互为双方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利,完善保供网络体系;
共同促进消费市场提质升级,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支持重庆、成都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加强消费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成渝消费”全新IP。
多措并举
拓宽建设国内市场路径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更是应对全球经济波动的‘压舱石’。”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分析,对重庆而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践行“两大定位”的关键抓手,更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引领西部经济循环、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纽带。
目前,重庆在推动强大国内市场建设中已形成“消费引领、产业支撑、场景赋能”的鲜明格局。比如,从消费来看,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1.6万亿元台阶,较“十三五”末增长35.4%,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300.37亿元,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延续了“十三五”末以来的强劲增长态势。
下一步,重庆还要多措并举,持续拓宽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路径。
深化区域协同,畅通市场循环。重庆要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尽快解决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壁垒,推动川渝市场一体化从“政策协同”向“制度互嵌”升级;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评价机制,实现川渝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执法“异地同标”;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功能,推动重庆国际铁路港与西部各省枢纽节点“一单到底”联运,切实降低跨区域流通成本,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时效度。
升级消费供给,激活内需潜力。重庆要持续丰富消费场景,打造更多“不夜重庆”等特色消费载体,推动商圈向体验式、复合型升级;做强新型消费,拓展AI赋能消费场景,完善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配套,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加快陆海国际中心等地标建设,打造“渝伴礼”高端IP矩阵,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模式,让消费体验更具温度与效率。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市场根基。重庆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化与科技企业的跨产业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创新生态;实施“老字号焕新+新锐品牌培育”双工程,以数字化赋能让传统品牌对接年轻消费群体;建立“市场需求—技术攻关—产业转化”联动机制,将消费数据转化为产业创新方向,以产业升级支撑市场扩容。
优化市场环境,激发主体活力。重庆要迭代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涉企收费监管和拖欠账款清偿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大民营经济信贷投放,落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落实亲清政商关系长效机制建设,精准解决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中的痛点,让重庆成为企业发展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