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31 03:22:10 股吧网页版
【头条评论】 实施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一举多赢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凤文

  李凤文

  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表示,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既是对个人信用困境的精准回应,更是激活经济内生动力的多赢之举。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个人征信已成为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其影响力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申请房贷、车贷实现“安居梦”“出行梦”,到办理信用卡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再到创业时申请经营贷款、求职时部分企业核查信用记录,良好的信用始终是个人获取资源、融入社会的“敲门砖”。反之,一旦个人征信留下贷款逾期等“污点”,不良记录5年的保留期间不仅会导致贷款被拒、利率上浮,甚至可能影响租房、入职等基本生活环节,让个人陷入“信用困境”的连锁反应中。

  过去几年,新冠疫情这一不可抗力给不少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收入冲击。部分群体因失业、经营停滞等原因出现债务逾期,即便后续通过努力全额还清欠款,遗留的信用“污点”仍像一道“隐形门槛”,持续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经济生活。此前,多部门虽已出台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人群调整逾期记录报送,允许延期还款、减免罚息等,但实践中,仍有部分借款人因信息不对称、申请流程复杂等原因未能享受到政策红利,最终无奈留下信用瑕疵。这些非主观故意的逾期记录,成为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参与经济活动的“绊脚石”。

  在此背景下,央行研究实施的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无疑为这部分群体带来了解决办法。从个人维度看,这不仅是信用记录的“修复键”,更是生活信心的“重启键”。政策消除了非主观违约带来的信用负担,让他们能够重新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在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时不再因历史瑕疵被拒,进而恢复正常的消费节奏。无论是置换家电、升级家居,还是为子女教育、老人医疗储备资金,都能更顺畅地获得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官方渠道的信用修复路径,还能有效规避“付费修复征信”等诈骗陷阱,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从社会层面考量,这一政策彰显了“公平与包容”的治理温度。疫情带来的冲击并非个人能力问题,若让这部分群体长期背负信用惩罚,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信用救济政策通过“精准画像”,为困难群体提供缓冲空间,体现了社会对特殊时期弱势群体的关怀,有助于化解潜在的民生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筑牢基础。同时,当个人信用枷锁被解开,消费潜力也将随之释放。

  对金融体系而言,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同样是一次“提质升级”的契机。长期以来,部分非主观逾期客户因信用记录问题对金融机构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引发投诉纠纷,影响金融市场秩序。政策落地后,这部分客户将重新回归正规金融体系,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还能为消费金融、零售金融拓展优质客群,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结构优化。更关键的是,政策并未削弱征信系统的约束作用,并非所有违约者都能享受救济,而是明确了“疫情期间、一定金额以下、已全额还款”三大核心条件,精准排除了恶意逃废债群体,确保“惩戒失信”与“宽容失误”并行不悖,维护了征信系统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政策将在履行相关程序后,由央行联合金融机构完成技术准备,计划于明年初正式执行。届时,政策细则将进一步明确,包括具体的违约金额标准、申请流程、信息移除时效等,确保政策精准落地、不被滥用。在此,笔者也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信用救济是特殊时期的“帮扶举措”,而非“免责金牌”,日常仍需重视信用建设,诚实守信,理性借贷,让自己的“经济身份证”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