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0月30日记者发稿,全国已有30个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数据显示,广东、江苏两省经济总量首次于前三季度双双突破10万亿元大关,山东全年经济总量有望跻身“10万亿元俱乐部”,经济大省“压舱石”作用稳固。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多地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70%,高技术制造业增速领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增长新引擎。受访专家指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与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夯实经济“质升量稳”基础。
广东江苏突破10万亿元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经济大省是中国经济的“头雁”。近期,三大政策性银行披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进展时,均强调了对12个经济大省的投资力度。从最新数据来看,经济总量排位靠前的12个省份经济运行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其中10个省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快于5.2%的全国整体水平。
从经济总量看,广东前三季度GDP达到10.52万亿元,江苏为10.28万亿元,两省首次在三季度便站上10万亿元台阶。山东和浙江分别以7.71万亿元和6.85万亿元的体量、5.6%和5.7%的同比增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如果比照当前增速推算,山东全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0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全年GDP突破10万亿元的省份。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不仅是数字突破,更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标志,推动全国经济格局向“多强并存”演进。山东的发展成效为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提供了新“样板”。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前三季度,20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5%,其中19个省份增速快于全国整体水平,如甘肃(6.1%)、湖北(6.0%)、宁夏(5.8%)、浙江(5.7%)等。展望全年,福建和北京经济总量也有望向上突破新的万亿关口,站上“6万亿元”和“5万亿元”的经济发展新台阶。
曾刚表示,前三季度多数省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加持”,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中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补链”“强链”措施、“两重”“两新”政策都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装备制造业成工业增长主力
前三季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2%,较1—8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呈现加快恢复态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对利润恢复贡献突出。
从地方数据看,多地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70%(如江苏、安徽),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心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浙江、海南、安徽、四川、湖北等多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部分省份如广西、安徽均为27.8%。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三季度,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广东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6%、37.6%、75.3%;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8.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重庆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深。
朱克力表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支撑下的首发经济、低空经济新业态,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数字经济将持续拓展边界,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也向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的渗透广度与深度,以及由此触发的效率革命,是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变量,其影响力或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区域、城乡发展更平衡
前三季度的数据清晰地描绘出一幅区域、城乡发展协同推进,更加平衡发展的图景。
一个显著新特点是,新质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发展。东部沿海强化其“创新策源地”与“开放枢纽”功能,北京的人工智能、上海的集成电路、广东的工业机器人,致力于突破核心技术。在曾被视为“追赶者”的西部地区,动能增长同样迅猛,如云南新能源电池产业增长73%。这表明,区域间在发展质量上的差距正在加速弥合。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在辽宁、河北、重庆、云南等多数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河北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至1.98,浙江缩小至1.73,反映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收窄,共享发展成果的格局正在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2.09亿,同比增长25%。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对记者表示,农村居民既是新供给的提供者,又是新消费的需求者,也是促进消费的新增量。
展望全年,经济发展仍有挑战,如部分省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总体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在曾刚看来,推动2025年中国经济在“质升量稳”的道路上持续前进,核心在于将短期内的经济稳定增长与中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即确保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新旧动能协同转换,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