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发布。其中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部署明确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目标,为未来五年国企改革划定了清晰航向。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这一部署既是对过往改革成果的继承深化,更是应对复杂内外环境、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对此表示,面向“十五五”,要推动国资央企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国企改革蓝图的绘就,离不开“十四五”期间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扎实积淀。
2025年作为该行动的收官之年,截至三季度末,多家央企已接近完成既定目标:中国有色集团改革任务完成率达97%,中国中煤、中国石化等企业均进入收尾攻坚阶段。这场历时三年的改革行动,推动国企改革从制度建设向效能提升跨越,为“十五五”时期的深层次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布局调整方面,国资央企已率先迈出转型步伐。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占其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营业收入占比接近30%。同时,实施老旧设备更新、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等投资超8000亿元,打造智能工厂120个。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国有经济在传统重资产行业分布过密的问题,为“十五五”时期的布局优化奠定了基础。
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国资委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先后召开十多场重要会议,从部署年度核心任务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凝聚地方国资合力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到聚焦攻坚冲刺的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再到谋划长远布局的“十五五”规划座谈会,一系列高规格会议密集部署、系统推进。
自2023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以来,改革已进入决胜攻坚的关键阶段。从整体改革进度来看,全国范围内改革任务完成率已普遍超80%,部分地区更是突破90%。其中,截至三季度末,黑龙江、河南、甘肃等省份官宣完成率90%以上。
从各地改革成效来看,各省国有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或高位增长态势。湖北省属企业资产规模、营收、利润等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山东省属企业前5月完成项目投资1015亿元,主要经营指标走在全国前列;青海省属企业1至5月资产负债率54%,低于全国国有企业11.9个百分点,盈利稳定性突出。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十五五”时期,国企改革应着眼于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核心功能优化,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改革的重点应从规模化重组转向质量效益提升,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制度建设转向效能提升。首先,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其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此外,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服务国家战略导向。
国资委在召开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焕新、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体系的全面实施,为国企注入了持续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诚通等央企已提前谋划新一轮改革思路,在其管理的7100亿元基金中,70%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社会资本近1.5万亿元,展现了国资的资本放大效应和产业引领作用。
国企改革仍以布局与结构调整为中心
从2025年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系列会议来看,各项会议以“十四五”收官为契机,深化国企功能定位优化、科技创新突破、穿透式监管升级,推动改革从“任务驱动”转向“成效驱动”,统筹好“放得活”和“管得住”,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战略使命。
“十五五”针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议》重点落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显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与结构的调整”是核心表述,亦是核心工作。
“核心功能,是从宏观和国家战略层面对国有企业提出的要求。国有企业不仅仅是普通市场经济主体,更是主导力量,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其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功能,保障国防、能源资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国计民生功能: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支撑托底作用;战略引领功能,在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而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从微观和企业层面提出的要求。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获得优势的关键能力。”李锦进一步说道,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价值创造能力,卓越的运营效率、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企业家与人才竞争优势:吸引、留住和用好一流人才。
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是“强化核心功能”的必然要求。李锦认为,为了履行其核心功能,必须将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领域。首先,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通过重组整合,加强在国防军工、能源资源、主干电网、通信网络等领域的控制力;其次,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导国有资本加大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领域的投入。最后,从“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中坚决退出,清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和“僵尸企业”。
“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在李锦看来,“大而不强”曾是很多国企的痛点。通过结构调整,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第一,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将业务相近或具有产业链协同效应的企业合并,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内耗;第二,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支持优势国有企业担任产业链的“链长”,整合上下游资源;第三,推进“扁平化”管理和“主责主业”管理,压缩企业管理层级,严格核定主业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