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开幕,主题为“聚焦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共建全球创新合作生态”。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从创新策源到临床转化,从AI赋能到成果落地,上海正在加快构建全链条创新产业生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创新力量崛起
创新研发是推动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与会嘉宾结合各自深耕的领域,分享前沿观点与发现,共同探索创新药研发的未来方向。
“创新是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深度调整、谋求新定位的一个重要内核。‘出海’是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深度重塑、寻求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本土药企的创新力量正在快速崛起。在此情形下,需要通盘考虑,一手要找准差距补“短板”,一手要巩固优势铸“长板”,厚植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土壤。推动自主创新,支持原创成果。
“全球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领域患者人群庞大,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行业内创新研发企业正聚焦新兴靶点与前沿疗法,积极探索创新临床开发方案,加速创新药物开发。未来在全球化合作的趋势下,各疾病药物治疗领域将迎来创新突破。”复星医药联席总裁、全球研发中心CEO王兴利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带来题为“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演讲。马大为从药物发现、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临床推进,到化学天然产物的合成及工艺开发,系统梳理了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最新动态,并介绍了其团队在靶向药物研发方面的多项进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针对靶向药物研发的瓶颈,马大为分析称:“药物的靶点其实是有限的,目前发现了700多个。不少公司都围绕几个热门靶点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创新药内卷。当然,科学家今后还会发现新靶点,但寻找新靶点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很多疾病的成因可能不是一个单靶点的失控。所以,当前靶向药物研发需突破靶点限制,可以探索多靶点协同等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马大为正在带领团队走中药现代化道路,将“断肠草”(钩吻)转化为新型镇痛药。“近期,我们与上海一家医院的医生讨论,准备马上启动针对癌痛和神经性疼痛的新药临床前研究。”马大为透露。
AI助力药物研发
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价值愈加受到关注。
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教授、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前主任肯尼斯·凯廷的演讲聚焦于“人工智能助力提升药物临床研发效率”。肯尼斯·凯廷表示,当前新药研发面临周期长(超10年)、成本高(超10亿美元)及临床成功率低等多重挑战。人工智能是系统性提升研发效率、优化临床试验设计与运营的关键工具。他呼吁行业积极拥抱AI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研发瓶颈。
“通过AI的强大算力,可以提升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特别是在创新药的开发过程中,成功率是更重要的问题。”王兴利介绍。
“2023年起,复星医药开始全面布局AI应用。今年年初,公司内部发布了自主研发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构建起覆盖创新研发场景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决策网络。我们认为,AI不仅可以应用在靶点验证、靶点发现、药物筛选、药物设计等环节上,同时对临床也有帮助。我们期待未来通过AI的工具可以大大降低整个药物开发的时间,并且显著提升成功率,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王兴利进一步表示。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以来,上海推出了一批政策举措,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构建了全链条支撑体系;围绕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脑机接口等前沿赛道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推行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承接国家的改革试点任务,包括稳步推进境内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并积极推动外商投资基因诊断与治疗业务的有序放开。
上海市科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预计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
展望未来,骆大进称,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合作,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在本届大会上还举行了2025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今年大赛以上海科学家原创发现的HCAR1新靶点为赛题,共有340人组成118个团队参赛,累计筛选出分子6944个。同时,大赛邀请国内外产学研界的30余名权威专家,和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严格评审和科学验证。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分别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优胜奖来自相关高校、医院和企业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