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盒药,现金买18元,刷医保卡却要25元”——这样的现象曾让不少患者既困惑又心寒。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监测与处置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问题,通过主动筛查重点药品、深挖线索、调动社会监督,坚决遏制这一损害参保人利益的乱象。
所谓医保药品“阴阳价格”,是指同一药品在销售中对参保与非参保人员实行差别定价,参保患者买药反而花钱更多。部分药店对此找的借口是因为医保结算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大,于是悄然把成本转嫁给参保患者;还有药店以“会员优惠价”之名行差别定价之实,甚至在药品拆零销售、捆绑销售中玩起花样。这些“套路”不仅蚕食医保基金,更会动摇公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
“阴阳价格”反映出部分经营主体的投机心理。过去,由于信息化程度有限,问题发现难、取证难、处罚轻。加上一些药品本身的渠道、定价等信息不透明,药店享有更大的主动权,使“阴阳价格”有了生存土壤。如今国家医保局提出以大数据监测、智能比价系统、异常预警模型等手段强化实时监管,是从“被动发现”向“主动感知”的转变。让违规行为在露头瞬间被锁定、被惩处,才能确保监管的威慑力。
治理“阴阳价格”还要疏堵并举。从药店角度看,医保回款周期长、结算环节复杂是确实存在的成本压力。各地应同步优化医保结算机制,缩短回款周期,减轻小微药店资金负担;对诚信守规的药店,要在医保评估、协议续签等方面予以激励,形成守法有利、违规必罚的鲜明导向。让政策的温度和监管的力度并行,才能让药店在阳光下良性经营。
公众既是利益相关方,也是重要监督者。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开通价格比对平台,让患者能看见、敢发声、易维权,才能构建起社会共治的防护网。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上线医保药品比价小程序,群众可实时查询医保价、自费价及药店间差价,有助于让医保花得明白、用得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