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防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根基。
不过,生态建设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例如,生态系统本底脆弱,北方防沙带、西南石漠化区等关键区域退化风险依然存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仍然存在“各自为战”现象;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基层环境监管能力与复杂生态风险不匹配。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多方参与、协同发力。
产业政策层面,强化制度引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管控。创新绿色发展激励机制,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提高环保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重点流域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应用,建立生态信用与金融信贷联动机制。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工业发展,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
企业发展层面,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治理”转变,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责任制度,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全覆盖。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督促企业将生态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加强内部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环保意识。创新产业生态化路径,在工业园区推广“能源梯级利用+污染协同处置”模式,强化项目碳评价应用,打造零碳工厂和绿色供应链。
社会公众层面,培育生态文化,塑造绿色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创作生态文化精品,提升全民生态意识。开发数字化公众参与平台,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和举报重奖机制,形成社会监督合力。完善碳普惠体系,升级个人碳账户,将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量化积分,实现“减排可量化、积分可兑换、绿色可增值”。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普及生态知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供给绿色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