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流,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百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水利部最新发布数据显示,自2022年启动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以来,截至2025年9月底,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其中,79条河流已实现全线贯通,9个湖泊生态水位有效维持。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水利部将坚定不移推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进一步在全国更大范围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河湖生态持续改善
深秋的永定河畔,碧波荡漾,游人如织。“自2021年以来,断流26年的永定河已连续5年实现全线贯通,逐步实现‘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治理目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乔建华说。
复苏永定河,关键在治水。永定河是海河流域最大的一条河流,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五省份,是流域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意识日渐深入人心,永定河生态治理也迎来了转机。从2016年起,国家实施系统治理举措,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和地下,科学编制《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等治理修复方案,全面提升“治”的效果。
永定河再现生机活力是海河流域河湖复苏的重点内容。乔建华介绍,近年来,海委会同流域各地多措并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52条重点河流全线有水平均天数由2020年的221天增加到2024年的283天,有水河流长度占比由82.7%增长至95.7%,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记者了解到,曾经一段时期,受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认识不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条件考虑不足,在发展中没有做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河湖生态用水被挤占,出现了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问题,部分河湖健康生命遭遇严重危机。
“水利部门通过加强节水、优化水资源调配、实施生态修复、严格河湖管理与保护等措施,江河湖泊总体面貌持续改善。”陈敏举例,黄河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断流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水流贯通,特别是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于今年春季、夏季两次全线水流贯通。
其他跨省及省内重点河流复苏行动也有了明显成效。石羊河、宛川河、南川河、格尔木河等一大批河流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加强生态流量保障等措施,实现全线贯通或维持全线有水流动;大汶河连续3年全线贯通,戴村坝断面生态流量达标率100%,较复苏前提高了65%;沁河、洮儿河通过优化水资源调配,维持全线有水。
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开展水资源统一调度,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
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副司长周曰农介绍,为有效支撑母亲河生态环境复苏,水利部先后制定印发《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工作的通知》,遵循“节水优先、保护生态、统一调度、分级负责”的原则,通盘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充分协调各方需求和利益,实施流域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先后发布三批次开展水资源调度的跨省江河流域名录,将已批复水量分配方案的94条跨省江河全部纳入调度管理范围。同时制订并实施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和年度调度计划,统筹区域间、行业间不同用水需求。
与此同时,推动建设南水北调等一批大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持续开展华北河湖生态补水和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统筹南水北调水、引黄水、本地水库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京津冀7个水系50多条河湖实施常态化补水和夏季集中补水。
在保障202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过程中,各补水水源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7.88亿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142%;大运河沿线累计引水2.56亿立方米,用于置换58.14万亩农田灌溉取用地下水,完成计划置换深层地下水灌溉面积的126%。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充、关系密切。“经过多年治理,地下水超采状况持续改善。”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告诉记者,2024年全国地下水超采量较上一轮评价结果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
泉水复涌是地下水水位上升、地下水超采治理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成效之一。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了泉域复涌的可喜现象。比如,北京市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复涌,陕西富平温泉河千年古泉、山西晋祠泉等干涸多年的泉域先后复涌,重现生机。
“通过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重现生机的河流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周曰农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加强国家水网骨干工程联合调度,实现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通过强化生态流量泄放、科学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严格取用水管理是统筹生态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水利部不断强化取用水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用水需求。于琪洋介绍,通过严格的监管,“十四五”时期,各级水利部门累计核减取水量140多亿立方米,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呵护母亲河,节水是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国多地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逐步压减河道外不合理用水。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论证审查,累计否决河道外取水项目3000多个。通过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行动,建立550多万个取水口信息台账。利用全国取用水管理平台,累计推送疑似问题线索10万余条并督促地方整改。
“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牢牢把住‘用’的关口。”乔建华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海河流域年用水总量稳定在370亿立方米左右,2024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3.1%、31.8%,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领跑全国。同时,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力度,2024年流域非常规水供水量达45.9亿立方米,占流域总供水量的12%,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稳定的“第二水源”。
将母亲河恢复至原本健康状态,需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
“针对复苏需求迫切且具备修复可行性的河湖,逐河(湖)制定‘一河(湖)一策’治理修复方案,明确河湖复苏目标任务。”陈敏说,北方地区以解决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为重点,实现还水于河;南方地区以改善水动力条件为重点,实现水清河畅。
同时,要全面开展行动成效总结,凝练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模式,健全河湖复苏长效机制。推动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联动,高位推进资源要素向母亲河流动、治河项目向母亲河倾斜、治水政策向母亲河聚焦、资金支持向母亲河集中,夯实母亲河全面复苏的保障基础,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
 
    